“哈哈哈哈~”
見其他人目光冷淡,他又尷尬的結束大笑。
腹誹:
巴黎的報紙說的沒錯,撒克遜人天生沒有幽默基因。
……
雖然說阿德萊德“借洋兵”的構想堪稱天馬行空,難度極大。
不過他還是認真的給吳廷財政大臣胡雪余寫了一份親筆信,通過胡在加爾各答做生意的“親戚”,帶回國內。
私人信件,不代表官方。
這是一種智慧,給雙方都留足了回旋的空間。
雖然說,此舉很可能是引狼入室,貪婪的吳軍去了也許就賴在北美不走了。
但以目前態勢,
阿德萊德認為與其擔心引“吳狼”入室,不如擔心花旗獨立。
如果能利用吳皇的貪婪將其捆綁上倫敦的戰車和整個歐洲對抗,利大于弊。
阿德萊德是個典型的撒克遜貴族,想的很深遠。
一旦蘇州和倫敦穿一條褲子,必定會引起歐洲的普遍不滿。茶絲瓷一定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抵制。
那可太好了。
撒克遜商人可以獨霸市場,做個二道販子。
待關系緩和后再狠狠的賺上一筆,就像當年的阿拉伯商人。
……
貪婪的吳軍賴著不走,也沒關系。
北美足夠大,足夠容納倆個強國并存。
何況,
吳國有天生短板——海軍。
將來,還是可以制衡的。
雖然說吳廷以官方渠道派人在加爾各答、在樸茨茅斯學造艦技術,學海軍知識,意欲擴張海軍。
阿德萊德倒不是很擔心。
吳國的南洋艦隊打打海盜、炮擊南洋小國還成。如果遇上皇家海軍,下場不會體面。
海軍,沒那么簡單。
皇家海軍縱橫海洋數百年,付出了無數尸骨積累起來的經驗。
啊,海軍。
100年也不夠。
……
阿德萊德雖然不是職業軍人,但他明白一點。
海軍的決戰通常是贏家通吃。
敗一次,一代人望洋興嘆。等下一茬海軍長出來起碼20年后。
20年后如果再敗一次,這個帝國就再也鼓不起勇氣窺視海洋,至多維持一支淺水海軍存在,然后大搞陸軍,變成一個畸形強壯的漢子。
幾百年實戰經驗積累起來的皇家海軍有能力在決戰中擊敗任何敵人,哪怕是造艦技術更先進的法蘭克海軍。
足足沉思了1個時辰的阿德萊德,疲憊的走出辦公室。
“盡快和貢榜王朝履行合約。”
“交割完阿拉干地區和勃生港之后,炮擊南方孟族軍隊,將戰艦開到阿瓦城下,向他們彰顯實力。”
“yes,sir。”
……
吳國和撒克遜的兩雙大手,在中南半島這口大缸里粗暴的攪啊攪。
好在缸的空間還挺大,一時間沒有發生碰撞。
不過,
暹羅國王、潮汕人后裔鄭信確確實實的嗅到了危機。
當初貢榜王朝入略,暹羅四分五裂,國王死亡。他站出來一呼百應,擊退了貢榜軍隊,恢復暹羅。
吞武里王朝從建立到現在不過短短十幾年。
和中南半島同時期存在的那些政權一樣,有一個致命的弱點——根基不穩。
地方勢力林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