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一,他真答應了呢。”
“咱都是四九城老人,打眼一瞧,心里就有數了。看人準,錯不了~”
……
傍晚,吳淞江南岸很熱鬧。
小船穿梭來回。
農夫們又劃著船接送旗人下班回北岸舊城,小掙渡河座位費5個銅錢。
擺渡的利潤雖小。
可勝在穩定,涓涓細流,全是現錢,沒有賬期。
北岸的旗人覺得不劃算,湊錢買了幾條小船想省掉每天通勤的冤枉錢。
結果,
刁滑的松江農夫跑去官府告狀,說旗人自購船只的行為,威脅帝國安全。
理由是:
他們可以劃著小船穿越黃浦江,穿越長江,穿越東海,最終逃到南洋。
他們還可以劃著小船沿吳淞江上溯,抵達蘇州府。
第一條純屬扯淡,但是第二條不得不防。
事關皇家,誰敢不管。
于是,
松江府張貼告示:
嚴禁旗人以及家眷私自購買打造船只,否則以謀逆論處。
……
松江新城模式,實際上隱藏著一條龐大的財富大動脈:
帝國上層——家眷公子——松江新城——國庫。
同時也隱藏著若干條微小的財富毛細血管。
例如:
松江新城——流放八旗——松江農夫
吳淞江北岸的農夫們什么也不想,早晚忙著擺渡“鄉下人”,上午挑著蔬菜米面加價賣給“鄉下人”。
一個月下來,多收了三五兩。
各走各的道,各掙各的錢。
……
李郁一直在默默關注著松江新城模式的利弊。
待運轉成熟,確定利遠大于弊之后,他會毫不猶豫地復制幾十個類似的新城,從而開辟一類隱蔽稅源。
松江新城的主人是自己。
一切商業的幕后是自己。
這段時間,有個問題困擾自己許久了——如何讓農夫們掙到現錢?
在18世紀,除了賣糧,農夫幾乎沒有任何辦法掙到現錢。
很顯然,農夫家里也沒什么余糧。
吃飽已不易。賣掉本來就不多的余糧也就夠換點油鹽醬醋、針頭線腦、粗布農具。
……
皇宮露臺。
寂靜的夜空,空虛的心靈。
剛剛敦倫完畢的陛下從柜子里掏出筆記本,輕輕撫去表面灰塵。
他披上一件黑狐大氅,走到露臺,開始寫日記:
我心充滿憂慮。
除了當兵、進廠、海外勞務三種方式之外,我幾乎找不到任何能夠讓帝國的農夫掙到現錢的方式!
長此以往,會有麻煩。
如今,勉強又多了一個選項:新城衛星村。
雖與大局無補,但聊勝于無。
以上4種方式按照實際效果排序,應該是海外勞務>進廠>當兵>衛星村。
正經經濟學理論無非兩點:
如何創造金錢?如何分配金錢?
前者:科技、工業、殖民。
后~
……
剛寫到這里,殿內就傳來了脆生生的呼喊:
“陛下,快來~呀。”
李郁放下筆,合攏筆記本。
下一秒,露臺玻璃門被推開。
春風拂面,香風撲鼻。
一群明眸皓齒、知書達理的女子簇擁著自己走向那三丈長兩丈寬的辦公桌~
“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