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786年。
明眼人都看清了帝國的殖民思路。
帝國在殖民地以武力直接掠奪資源,直接收稅。在半殖民地是以武力為威懾,隱蔽掠奪資源,間接收稅。
吳廷在殖民地派駐總督,稅務官,軍隊。
在半殖民地只駐軍,日常并不干涉各國事務,主打一個滲透和威懾。
半殖民地移民多來自云南、廣西、四川、廣東。
殖民地移民多來自廣東、福建。
去半殖民地可走陸路。
去殖民地必須走海運。
去半殖民地之移民,大多懷揣一個“異國地主夢”,奔著定居去的。
去殖民地之移民,大多和老家“書信不絕”,目標是“衣錦還鄉”,即使自己回不去,兒子孫子也要抱著自己的骨灰壇回去。
……
另外,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殖民地移民婚配普遍困難,對土著女實在是下不了嘴。
土著是人,似人非人。
哪怕是再窮困的移民也羞于娶當地土著為妻,如果不小心弄出了混血后裔,也被人恥笑。
半殖民地移民,婚配很容易。
因為中南半島有太多的漢裔后人,例如明鄉人。文化、語言、像貌都無甚差異,婚配幾無隔閡~
那些宋朝遺民、明朝遺民紛紛掏出家譜證明自己曾經是“尊貴的上國老爺”,然后主動和新來的“泥腿子上國老爺”結親。
強強聯合。
上扛君主,下壓土著,親家聯手,一起發財。
各國君主既警惕又無奈。
不敢打擊,吳軍會出手。
不能打擊,因為整個中南半島的上層都來自于“宋、明遺民”,打擊這個階層,等于間接否決自己。
……
根據殖民部官員所述:
湄公河、湄南河、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紅河之上,懸掛帝國五色星條旗的商船來回穿梭。與第4軍團的蒸汽戰艦巡航相遇,商賈水手皆歡呼雀躍。
沿岸礦脈,皆屬吳商。
繁華城市,吳商店鋪鱗次櫛比。
湄公河平原、湄南河平原、伊洛瓦底平原,漢民跑馬圈地,中小漢民地主多如牛毛。土著為躲避稅賦,紛紛攜田投效為佃。
深山老林,武裝砍伐。
重要碼頭,吳國的官方和民間造船業聲勢浩大。
無數子民在南洋辛勤勞作,為帝國開拓,為自己致富
……
吳皇宮,御前會議。
聽完以上描述,氣氛卻有些沉悶。
李郁環視四周,對眾大臣的擔憂了如指掌。
笑道:
“諸位愛卿,為何一言不發?”
經濟大臣范京擠出笑容,說道:
“臣擔心中南半島之移民和宋明遺民融合后,羽翼漸豐,將來會生出悖逆之心,對母國形成巨大威脅。”
農林水產大臣范眾默也點頭:
“當代移民心中感念陛下恩情,可第二代、第三代呢?他們早晚會忘記自己的身份,甚至會對上國心存怨念。”
……
就連一向開明的財政大臣胡雪余也點頭。
工業大臣杜仁突然開口:
“諸位同僚所言確有道理。臣建議限制保護國的工業發展,讓他們永遠無法邁入工業國的門檻。”
此言一出,眾人紛紛點頭。
在此基礎上在,眾人又提出了若干條“殖民地制衡建議”。
例如:
“在各國物色扶持一到兩個地方勢力,作為暗棋,制衡君主。”
“放任中南半島各部族之間的小規模武裝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