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
凡是讓工人活過30歲的工廠,是注定要倒閉的。
這幫資本家只認識金錢,可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他們哪兒知道,這幫工人將來散是滿天星,聚是一團火。
巴黎的春天,大抵是不遠了。
當然,
倫敦、阿姆斯特丹、維也納的春天估計也不遠了。
實際上,反抗的種子早在地底下埋藏了數百年,但沒人知道何時才會長成大樹。
如今,終于破土了。
……
隨著時間的推移,戰爭迷霧逐漸消失。
吳國看到了歐洲想干什么,歐洲也看出了吳國在干什么。
南亞次大陸成了旋渦中心,吳國船只源源不斷穿過馬六甲海峽,進駐仰光,進駐南亞各據點。
撒克遜東印度公司總督阿德萊德坐立不安。
他在公司內部會議嚴肅強調:
除非倫敦命令抵達,除非吳軍主動發起進攻,否則任何人都不許向吳軍開第一槍。
并且要求記錄在案。
這一點很關鍵,將來可以避免被當成替罪羊。
……
一槍打響,這個貌似美好的世界就亂了。
素來作風強勢的吳皇一定因為被撕毀三大條約而勃然大怒,繼而動員數百萬的陸軍在各個戰場發動進攻。
東印度公司內部早有共識:吳廷的戰爭潛力巨大。
火槍兵就是廉價動員兵,對于吳國這種擁有龐大人口且收入驚人的帝國來說一夜之間拉起百萬陸軍只是門檻。
而且,
阿德萊德更畏懼吳國不動員本國人,去動員仆從軍。
仆從軍和本國軍,最大的差別就是,仆從軍可不計入損失。
例如發動一場戰役,吳軍戰死10人,仆從軍戰死10000人,國內報道就是《帝國陸軍以十人的微小代價,取得了一場關鍵戰役的勝利》。
……
阿德萊德是個標準的貴族,他很清楚,戰爭是一定會爆發的,自己擔不起這個罪責。
伯爵在殖民地是大人物,在本土是小人物。
開戰這種大事,一定是國王首相議會共同決議。
輪不到自己一個小小伯爵擅自做主。
嚴格來說,阿德萊德的謹慎恰如其分。
因為在這個世界上,其實每個人只要做好自己分內的事就夠了。
……
圍攻君士坦丁堡的7國聯軍總司令部,突然獲悉:
在波斯灣入口以南的馬吉爾聽蘇丹國(索馬里),被一支吳軍率領的貝都因奴隸軍給滅了。
司令部內,
各國的貴族難得的在一杯茶的時間里結束了會議。
意見一致:
盡快攻陷君士坦丁堡。
瓜分奧斯曼,然后把前線向東推進3000里,對抗吳軍。
羅剎陸軍負責進攻中亞。
其余各國海軍戰艦攜小股陸戰隊,聯合進駐馬六甲。
……
目前態勢很明顯。
如果7國聯軍能夠滅亡奧斯曼,瓜分所有領土,那他們就有軍事底氣和經濟底氣和吳廷較量。
較量是多個層面的,軍事只是一部分。
各國君主也基本達成了一致意見,徹底斷絕茶葉進口,熬上個三五年,不喝茶又不會死人。
吳廷的茶葉賣不出去就是一堆爛樹葉。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前提是,歐洲要在軍事上保持優勢或者平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