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
李郁起身,走出書房。
15歲的李元貞走在身邊,他的個頭已接近自己肩膀。
雖然有專門的教師團隊,但李郁堅持親自給部分課程授課,比如《國際外交》、《帝國經濟》,這些屠龍術是不能假手他人的。
一節課下來,皇子們熱血沸騰。
他們都知道帝國正在籌劃一場對歐洲的戰爭,信心滿滿。
……
“好了,你們有什么問題嗎盡管提。”
“父皇。”李元貞站起來了,“關于這次西征,帝國預計出動多少軍隊”
“北線巔峰兵力預計超過120萬,其中大部分是仆從軍。南線集結戰艦300艘、兵力15萬。貞兒,你問這個做什么”
“父皇,兒臣擔心百萬大軍在外長期征戰,境內空虛。”
李郁笑容不減,他當然聽明白了這小子的意思是提醒自己潛在風險。
百萬大軍出境遠征,萬一
林淮生雖是絕對心腹,可事關皇權容不得一絲一毫的風險。
如果他起了異心,他帶著上百萬大軍是可以在世界任何一個地區直接建國的。
李郁幾乎在電光火石之間就下定了決心。
解釋道:
“寡人準備御駕親征。之前時機尚未成熟,因而不曾向臣子們提前透露。”
“父皇圣明。”
……
下一節課是馬術。
皇宮外就有馬場。
李郁本人的馬術不錯,所以他格外注意皇子們的騎馬技能。
火器技術發展,騎兵會逐漸被戰場淘汰,不再是主力兵種。但,戰馬并不會被淘汰,至少200年內,戰馬都有重大意義。
早在1782年,李郁就提出了一個課題——騾馬化。
細分為兩點:
軍隊騾馬化。
農業騾馬化。
即使進入20世紀前期,騾馬依舊是牽引火炮、輜重,以及人員運輸的主要動力來源。
軍隊騾馬化又分為兩個課題。
一方面是育種培養優質騾馬,另一方面是火炮減重。
根據吳軍的戰場經驗,六匹馬牽引大炮是極限,八匹馬反而會互相干擾,所以野戰火炮絕對不能超過1噸。
……
繼后膛炮、開彈問世之后,李郁拍板,重新設計,集體換裝。
新式后膛火炮按照2比1的比例供給海軍和陸軍。
陸軍型火炮定型兩種。
一種是88毫米長身管鋼炮,連炮車在內重量750斤,射程3里半,四馬牽引。
一種是75毫米短身管鋼炮,連炮車在內重量350斤,射程1里半,雙馬牽引。
前者定位于戰役,射程遠,威力大。
后者將下沉到步兵連提供支援火力。
陸軍火炮嚴格限制重量,海軍火炮則無此顧慮。
……
農業騾馬化的意義是:
一,犁地效率高。
二,牲畜的排泄物是最好的農田肥料。
農業騾馬化、作物輪種,是李郁籌劃的帝國的農業改革的著力點。
一般來說,是先有農業革命后有工業革命。
但大吳自有國情。
反過來了,也是無奈之舉。
但以帝國的現狀,農業革命遙遙無期。
原因很簡單,人多,地少。
在耕地輪種蘿卜和三葉草,才能把氮固定在土地里,才能給牲畜提供飼料。相當于休耕。
可是,以帝國的人口密度怎么可能呢
耕地哪怕空一寸,農夫都痛心疾首。
繞了一圈又回到了原點——人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