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像北伐那次,李郁借著戰爭把大量的人口趕出了山海關。
幾年的篳路藍縷,東北成了糧倉。
這一次,李郁決定故技重施借著西征歐洲把更多的人口帶出去,帶到中亞,帶到歐洲,帶到全世界。
地中海畔、多瑙河邊,中亞草原,蘇格蘭的丘陵,富士山下,密西西河邊
讓他們生根發芽,為子孫后代謀一個天大的福祉。
……
戰爭是恐怖的吞金獸。
如果金錢供應不上,這頭巨獸是要反噬的。
為了這次西征,李郁積蓄多年。
還發行了戰爭特別國債,面向所有人,利息不錯,以帝國信譽背書。
各方購買積極,很快就募集了一億八千萬兩。
民間散戶購買了3500萬兩,這個數字給了李郁很大的信心,說明民心可用。
歐洲銀行家購買了1000萬兩,并不說明什么,屬于風險對沖。
……
1792年,3月。
一群歐洲外交官乘船抵達了華盛頓。
在簡陋的大統領辦公室內,
斯當東子爵:
“我們希望旗國加入歐洲大家庭,聯手抵制吳國商品。”
“必要時,我們還希望旗軍隊和同在北美大陸的伊比利亞軍隊、法蘭克軍隊、撒克遜軍隊一起剿殺位于西海岸的吳國殖民據點。”
老邁的華盛頓眼神,搖頭道:
“旗建國不久,經濟凋敝,各方問題頗多。抱歉,鄙國無力加入任何一場戰爭,也不愿與任何一國為敵。”
一番來回拉扯。
斯當東放了狠話:
“貴國如果執意拒絕,將會面臨整個歐洲的軍事報復、經濟封鎖。這一次,你們不會有盟友”
華盛頓咧開沒牙的嘴:
“子爵閣下,我們旗人窮慣了,不怕封鎖。”
……
當晚,旗國高層爭論到了深夜。
華盛頓堅持中立,亞當斯認為有必要修復和歐洲的關系,剛從吳國回來的杰斐遜認為應當聯吳抗歐。
結局很不愉快。
最終,
他們決定用最皿煮的方式來解決
投票。
最終以微弱優勢通過了華盛頓的“中立法案”。即:旗國不卷入戰爭,加入自由貿易行列。
斯當東惱火無比。
待了3個月最終無功而返。
離開波士頓港時,他見到了一船船的出港前往東方,一船船的茶葉入港。
感慨:
“我們在流血,他們在大快朵頤。”
……
1792年4月1日。
吳國聯合艦隊兩艘偵查艦在婆羅洲泗務港外攔截一艘撒克遜武裝商船,要求登船檢查,遭到了拒絕。
隨即,
吳軍戰艦開火。
半刻鐘內傾瀉了51發炮彈。
商船桅桿折斷,起火傾覆,幾百名雇傭兵在海水里掙扎。
艦長一不做二不休,隨即對泗務港展開炮擊。
當法蘭克人的岸基炮臺炮彈落在海面激起巨大的水柱時,兩艘戰艦選擇了揚帆遠遁。
……
4月2日。
吳軍在婆羅洲率先發動進攻。
第4軍團在當地的駐軍2個營,聯合了當地武裝漢民2萬人,向北發起進攻,以絕對的兵力優勢暴揍同居一島的列國殖民地。
位于婆羅洲北部的法蘭克據點、尼德蘭據點、撒克遜據點先后被攻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