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論起來,撒克遜人謹慎死板,喜歡背后搗鼓,熱衷攪s,是有點鼠輩氣質。
東方有江東鼠輩,西方有英倫鼠輩
只有鼠輩才懂鼠輩的壞
威靈頓無奈,令人火速回國將前線的事情稟告喬治三世,最好通過王室層面進行勸阻。
實際上他也清楚,倫敦的發言權有限。
因為數百萬聯軍里,撒克遜陸軍僅有區區五萬人,毫無存在感,想指揮另外三位手握重兵的君王是不可能的。
……
威靈頓雖然在軍事會議上被罵的狗血淋頭,還是堅持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第聶伯河河面太寬,如果諸位執意要打這場會戰,我建議先控制入海口。否則,君士坦丁堡購買的蒸汽戰艦一旦駛入第聶伯河,我們會有大麻煩的。”
這個提醒很中肯。
眾人也認為很有必要留一手。
聯軍一旦渡過第聶伯河,后勤路線就格外重要。
于是,
聯軍分出2個步兵師分別進駐赫爾松和尼古拉耶夫,扼住了第聶伯河以及南布格河的入海口。
修筑岸防工事,布置簡易炮臺。
此外,
一直據守克里木半島的羅剎軍隊也被告知務必堅守,阻斷吳軍和奧斯曼人的物資渠道,等待勝利到來。
……
第聶伯河西岸高地。
幾名貴族軍官站在丘陵頂部俯瞰底下行軍的隊伍,一眼望不到頭,壯觀雄偉
“上帝啊,這大概是自十字軍東征以來,我們最偉大的一次遠征。”
“沒錯。”
“已經渡河多少人”
“一百二三十萬人。”
“后面還有多少”
“至少200萬,也許300萬,或許400萬,誰知道呢”
“感謝上帝,他們的皇帝死了,否則能否打贏茶葉戰爭真的難說。”
眾人眼里放光,憧憬未來,他們渴望建功立業。
……
如果不是因為茶葉貿易的逆差巨大到了實在無法忍受的情況,聯軍總司令部其實是不太愿意銜尾追擊吳軍的。
吳軍的后膛炮領先了一個時代。
從穩妥角度來看,不該急著追擊,而應當徐徐圖之。
等三五年,軍事科技再次拉平,然后利用航海先發優勢逐步奪回殖民地。
但問題是,這段時間內東方的茶葉還是會源源不斷流入歐陸,君主們擋不住各路走私商,斷不了國民的喝茶癮。
白銀還是會源源不斷流入吳國。
所以,這仗不能等。
無論付出多大代價,也要把百萬吳軍埋葬掉,迫使吳廷同意把茶葉獻出來,全世界共享
……
另外,聯軍總司令部還有一層隱藏用意。
巴黎的風氣會傳染,什么自由啊,什么平等啊,什么把貴族吊死啊,各國城鎮平民們的激進傾向越發明顯。
王室和貴族都挺害怕。
所以他們想借助這個機會把一批激進的年輕人送到前線。
一舉兩得
君主們早就私下通過氣了,屆時有十幾個被點名的新建步兵師會被放到最前沿。
組成這些步兵師的新兵多數來自于城鎮的中產家庭,其中不乏激進分子。
留著是禍害。
隨意抓捕也容易引起國內反對。
不如,讓他們死于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