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立刻吹滅煤油燈,隨手把電文稿揣進兜里,透過玻璃窗向外窺視。
眼前的情景讓他大吃一驚,兩名哨兵已經倒在地上,兩個黑影把哨兵拖拽到一旁,另有幾個黑影慢慢向門口靠近,若是離的近了就能看到,他們手中是清一色的德制18沖鋒槍。
靠山屯三面環山,進村只有一條路,獨立團在外圍設了暗哨,而且不至一處,對一支機動性良好的部隊來說,這種警戒級別堪稱嚴密。
若是發現敵人來襲,暗哨鳴槍示警即可,獨立團有足夠的時間撤到山上。
這些人是怎么進來的呢
難道是盤踞在帽兒山的土匪
根據之前掌握的情況,帽兒山的土匪大概有六七十人,匪號“來如風”。
剛來靠山屯不久,張兆臨曾打算收編這支武裝,但是“來如風”匪首避而不見,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其實,張兆臨不知道的是,“來如風”是忠義救國軍的偽裝身份,他們當然不會接受抗聯的收編。
雙方井水不犯河水,不太可能無緣無故來獨立團駐地火拼,以“來如風”的實力,也不敢招惹獨立團。
這些想法只是一瞬間,在張兆臨腦子里快速過了一遍,他來不及細想,對準黑影開了一槍。
警衛連就在附近,聽到槍聲很快就能趕來支援。
張兆臨身經百戰,槍法不說百發百中,在這么近的距離下,還從來沒有失手的時候。
可今天偏偏出現了“意外”,黑影做出完美的戰術動作,就地側身翻滾,極為驚險的避開了射擊。
噠噠噠
噠噠噠
噠噠噠
黑影再起身時,與同伴扣動了扳機,18沖鋒槍噴著火舌,在黑夜中猶如一道道白線,子彈像下雨一樣,擊碎門窗射進了屋子。
張兆臨緊貼著墻垛,連起碼的還擊都做不到,他不禁暗暗吃驚,對方絕不可能是土匪武裝,從火力上判斷,甚至強過大多數正規軍部隊。
借著月光,他依稀辨認出,這些人一律戴著日式鋼盔,覆有防反光用的繩網,是敵人確定無疑了。
比較奇怪的是,他們的著裝,并非常見的日式軍裝。
武器更不用說了,每人一支德制18沖鋒槍,腰間還掛著一支南部式手槍,除了手雷,光子彈袋就掛了兩條。
超常規的負重,也沒見對他們有絲毫影響,就比如剛剛那個黑影,躲避子彈時,動作速率異常靈敏。
如此“怪異”的軍隊,張兆臨還是頭一次見到。
作為一個能源匱乏的國家,為了減少消耗,日軍很少裝備自動武器,制式武器以單發的三八式步槍為主。
他們相信,只要嚴格訓練士兵,單發武器也能打敗敵軍這也是日軍單兵作戰能力強的原因之一。
抗戰爆發后,在與中國軍隊多次交手,領教了沖鋒槍的威力后,日軍方面才開始研制自動武器。
砰
砰
砰
院外響起了槍聲。
獨立團警衛連聞訊趕來增援。
名為“警衛連”,滿編還不到五十人。
一聲尖利的唿哨,院子里的黑影停止射擊,迅速退了出去。
為首那個人臨走時,從腰里掏出一個黑黢黢的物件,快速在鋼盔上磕了一下,然后用力朝屋子扔去。
這個在鋼盔磕一下的動作,瞬間提醒了張兆臨。
是手雷
日軍91式手雷,引信延時過長,常常被敵軍扔回來,之后改良了97式手雷,縮短了起爆時間。
為了確保不會造成誤傷,特意多加了一道保險需要在硬物上磕一下,才會最終觸發引信。
張兆臨和日軍作戰多年,對這個動作再熟悉不過了,千鈞一發之際,他縱身從窗戶撞了出去。
幾乎與此同時,手雷在屋子里爆炸,等他灰頭土臉的從地上爬起來,敵人已經不知去向。
警衛連孫連長快步來到近前,見張兆臨肩膀淌著血,大聲喊道“衛生員,快過來一下”
張兆臨才感覺到疼,也不知道什么時候負的傷。
衛生員檢查了傷勢,欣慰的說“手雷破片擦傷,問題不大。”
眼見屋子里一片狼藉,孫連長心有余悸的說“幸虧政委身手好,要不然,差一點毀在小鬼子手里”
此時,劉貴勇帶著大部隊匆匆趕來。
安排好了防御,這才進了院子。
“敵人一共多少人”
張兆臨問孫連長。
孫連長說“天黑看不太清,大概三十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