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禧北伐,秦卓捐資四千萬貫,幾乎傾家蕩產支持朝廷,所以祖輩的過失,不能全記恨在后輩之上。”
“教授說的是。”趙與芮拍案而起,義正言辭的道“本王豈能因為秦檜,而鄙視疏遠他們的后人,秦琛這個朋友,本王交定了。”
看來還是要多讀歷史書啊,不讀史書,都不知道秦家還這么有錢,哦不,有這么多好人,趙與芮嘴角邊,情不自禁的流下了感動的口水。
他身邊已經有了一個得罪了很多勛貴的李平夏,也不乎多一個萬人唾罵的秦檜。
趙與芮回到府上已經后世九點,而距離他不遠處的丞相府,燈火通明,來往人員不絕,繁忙無比。
這會正是史彌遠處理朝政大事的關鍵時間,每到晚上,從南宋各地,絡繹不絕的奏書從四面八方向史彌遠府上匯合。
沒錯,此時在南宋朝,各路主要官員的奏書,基本都是直接報給史彌遠,像此時地方的重要的領兵大將趙葵、賈涉等更是事事請奏史彌遠,很少往寧宗那邊送。
史彌遠是如何集權架空寧宗的呢
除了寧宗不管事外,他主要用的,就是減少別人和寧宗面對面接觸的機會。
你就是有事想和寧宗匯報,都沒機會與寧宗單獨聊會天。
南宋上朝并不是天天都上,襲北宋制試,基本是五天一次,但皇帝每天要早起,然后有部份高官都要去拜見皇帝,比如丞相、參知政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御史中丞等,他們會一起皇帝那磕頭問安,然后閑聊幾句就回頭,有時都不會閑聊,這叫常起居。
所以每天能和皇帝見面的,也就是丞相,副相等寥寥幾個人,這些人現在大部都是史彌遠的親信,比如同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宣繒、簽書樞密院事薛極等,都是史彌遠心腹親信。
但見到皇帝,也不代表一定能和皇帝單獨說話。
南宋要和皇帝溝通,除了面見皇帝,就是奏對和章奏上書兩種方式和皇帝交流。
面對第一種奏對,史彌遠沿用自孝宗以來的二府合班奏事制度,確保御前會議中不會出現樞密院長官分班奏對,杜絕分權牽制的可能。
嘉定六年1213,真德秀向寧宗諫言,早朝時,“閑遇兩班,多從隔下,既進復卻,或至再三臣愿自今仍詔賓贊之臣,雖有兩班,皆令宣引,則下情可通而上聽無壅矣”。當時兩府合班奏事,共占一班。而“閑遇”兩字表明引導兩班上殿的機會不多,即使被安排了班次,也經常被隔至次日奏對,甚至三番四次的隔下。也即寧宗早朝之上,多數時候僅有兩府宰執一班奏事,其奏事時間幾乎占據了全部早朝時間,以至于其他臣僚沒有充分的奏對機會。
面對第二種,史彌遠則采用多種手段,使得文書通進盡量多地集中到宰臣,而不是皇帝。其中最有效的做法是舍奏而用申。
宋代各級官員向朝廷上言時,通常有奏和申兩種文書可供選擇。奏指章奏,是官員向皇帝進言陳事、道賀謝恩之類的公文,包括奏狀、札子、表、疏等,均可直達皇帝。而申指申狀,是官僚系統中下級向上級匯報的公文,不可直接上達皇帝,但可送達宰執。
史彌遠下令群臣用申狀而禁用奏狀,或者直接用私書,以控制臣僚與皇帝之間的信息通道,使得各項信息匯集于宰輔,便利于個人專權。
所以自寧宗后期起,南宋各級文武官員的都會致書到丞相府,直接給史彌遠,而不是給皇帝。
控制了渠道之后,史彌遠在具體的裁決上,又想辦法繞開皇帝,實現個人專權。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