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鑄錢法無非三種”秦卓非常熟悉,向趙與芮介紹。
古代造錢,有范鑄法,疊鑄法,母錢翻砂法和機制法,最后的機制法,要到清朝時才有。
到唐時,采用了母錢翻砂法,也就是現在的方法。
翻沙法分成制作錢模即母錢、制作范型、合范固定和澆鑄錢幣等四個步驟。
第一步制作錢模。將一塊銅塊或其他材質由人工雕刻成錢型即雕母,然后雕母先翻制若干個錢幣即母錢,并用它來充當鑄錢的錢模。
第二步制作范型。固定木框,用砂土將木框填實,放置錢模,再將另一個填實砂土的木框疊放在上面,翻制面范和背范,然后取出母錢,并制作澆口、直澆道、分澆道。這里的砂土,是指很細的草木灰和很細的河沙,沙子要少量,這樣不會有大量的砂眼
第三步合范固定。將面范銅錢正面范本和背范銅錢背面范本對合疊放,然后捆綁固定。
第四步澆鑄錢幣。將熔化的銅液用坩堝盛起,對準澆鑄口進行澆鑄。冷卻后開范取錢,再進行清理、修整、打磨,錢幣的鑄造就完成了。由于砂型不再需要緩慢陰干和焙烘,生產效率獲得了極大的提高。
古代鑄錢從砂模中取出的錢幣毛坯往往成樹形,需要加工打磨,由于古錢形制是方孔圓形,所以翻鑄出來的錢幣毛坯被串在同一根方棒上,同時旋轉打光,錢幣邊上留下的銼痕并不成直線狀,而成弧線形,與錢邊平行。
這就造成了前面所說,百分之十的火耗。
官方認為,打磨時,會失去很銅粉銅料,所以允許接近高達百分之十的火耗,便于官員們中飽私囊,這也是官方鑄錢容易虧本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會鑄錢效率比較高,最誤工的反而是后面的打磨,但打磨什么人都能干,少年和婦人們也能干。
因為是私鑄,不需要那么精良的質量,反正你到了市面上,有經驗的也能看出來是私鑄的,一樣用。
“鑄一萬貫要多久”趙與芮邊看邊聽解說,這時問道。
咱們看南宋張世南游宦紀聞卷二記載了當時蘄春監的鑄錢情況,即“五月至七月號為鐵凍,例閣爐鞴,本錢四可鑄十;鐵炭稍貴,六可鑄十,工雇費皆在焉。其用工之序有三曰沙模作;次曰磨錢作;末曰排整作。以一監約之,日役三百人,十日可鑄一萬緡。一歲用工九月,可得二十七萬緡。”
這段話表示鑄造錢幣包括幾個工序,即制作錢模即母錢、制作范型、合范固定,然后將金屬材料熔化為液體并澆鑄到錢范中;接著磨錢,整理。
按一個鑄錢監計算,每日安排鑄錢工人300人,10日可鑄造一萬緡,即1000萬枚錢。一年里九個月生產,可鑄造27萬緡。不知道另三個月為啥不生產
這一緡是指一千枚,如果面值十文的,就等于是兩百七十萬貫。
當然,兩宋鑄錢,向來以一文和二文、三文面值為主,極少鑄五文十文的,也不知為什么。
“300人一個月可以鑄三萬緡”趙與芮聽的不由大喜“若我們鑄五文十文面值的,豈不是一個月能鑄三十萬貫”
“可以這么說。”秦卓苦笑,但市面上五文十文的錢少啊,你這大量的出去,不等于告訴別人,我是在鑄私錢。
整個兩宋,在北宋時,只有仁宗慶歷重寶、神宗熙寧重寶微宗崇寧通寶大觀通寶,三位皇帝,在四個年份里鑄過十文和五文面值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