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量均勻抽,被抽的組考核時略加成。”
“明白。”
趙與芮當天和全勇、秦卓商量到很晚,安排了諸多事宜。
還考慮到船運的問題。
全勇這次運過來的船,用的是當地鑄錢司的船,還比較陳舊,也比較小,所以來了三十多艘,趙與芮直接安排全勇到當地造船廠買船,先買五艘一千料中型船。
時江西吉州造船廠在南宋也相當有名,巔峰期年產一千三百艘。
一千料船可裝60噸,約12萬斤,實際能裝1314萬斤差不多剛好。
但銅錢很重的,當五和當十面值,一緡重十三十四斤,一艘千料船正好裝一萬緡,如果五文錢的,就是五萬貫,如果十文的,就是十萬貫。
加上其他物資,最少要五艘。
最后趙與芮問有沒有辦法再增加銅料產量
全勇說,信州五萬多戶,十幾萬人,已經差不多,你再加幾萬人,沒有現代機械,產量提升有限,除非再買下別的礦場。
兩宋四大銅場,最大的在廣東韶州,史記“元額一千萬斤,元年收一千二百八十萬八千四百斤。”
那邊銅是挺多的,但也是以前的事,現在產量同樣銳減,關鍵還遠。
趙與芮不可能去那邊拍下銅礦,再自己干。
而且他在國內買一個礦場干干也就算了,你要買幾個,朝廷諸公怎么想
秦卓道“可用銅錢,換日本銅礦。”
日本銅礦資料相當豐富,在1962至1708年,47年間,流入中國的日銅約一億一千四百九十余萬斤,相當于清朝近30年的銅產量,當時八大晉商控制著與日本的洋銅貿易,利潤高達五十倍,賺的盆滿缽滿。
當時日本的銅多到什么地步看看當時的銅價,對比現在簡直不敢相信。
1695年,日本銅礦出土價95文百斤,出口價109文百斤。
1705年,日本銅礦出土價191文百斤,出口價113文百斤。形成價格倒掛。
雖然這是銅礦價,但折合銅料,對比現在南宋官方450文每斤,還是便宜了不知多少倍。
日本在價格倒掛之后,便開始限制銅礦出口,很快價格就出現了上漲。
但日本的重大銅礦在16、17世紀才被發現,煉銅技術也是從中國學去之后才進步的。
公元708年,日本在武藏國秩父郡的山中發現了其歷史上最早的銅礦,日本朝廷據此將年號改為和銅,并以武藏的銅礦為原料,仿照唐朝開元通寶鑄造了日本歷史上最早的法定銅錢“和同開寶”。
但由于鑄錢技術有限,銅錢質量越鑄越差,民間全部都用唐朝的開元通寶。
到公元958年,日本鑄造了質量最差的乾元大寶后,后面六百多年,一直到重大的銅礦被發現之前,再也沒有鑄過法定銅錢。民間私鑄不算
在這六百年里,包括宋、元時期,大部份用的都是宋朝和元朝的銅錢,甚至還有唐朝的銅錢在用。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