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元愣了下,道“泉州有三灣十二港,船塢上百,年產船只三千加。”官民加起來
“咱們這里把慈溪、象山、昌平四周都算進去,能建的船塢,最多六十八個。”
“很多地方,都被民間船場已經占了。”
這是當年定海水軍沒有裁減之前,朝廷已經實地考察過的,后來裁減兩浙市舶司也是基于這個原因,可造船塢不夠多。
當然,這是指天然的地形,你要想硬干,開巖挖山,還能干,但這投資和動用的人力就大了,沒有后世的機械,不知有多難。
“那就造六十個船塢。”趙與芮沉聲道。
“嘶”現場大小官吏們,又是倒吸口冷氣。
趙與芮的計劃是,先讓官方招人,然后他成立自己的造船場,與官辦船廠就在隔壁,福利待遇一樣,然后挖民辦其他船場的人,最終的目的,要慶元府沒有其他任何民辦船廠能活下去。
很簡單,用錢砸就行,提升工匠待遇,將來民間船場的工匠,都會來投靠他。
當天趙與芮還帶著馮德山、陳東等水軍大將們。
他和徐元探討了下,后面需要造什么船。
此時南宋因為海貿發達,絕大部份造船都以造海船平底船為主,內河船為輔。
種類有海船、漕運船、鐵斗船、舫船、飛篷船和三板船等等,水軍船只有海鶻戰艦、車船、紉漁船、多槳船等。
其中鐵斗船也是中重型運糧船,舫船更是商用和游玩比較多,飛篷船用來運輸物資,速度很快,江浙上下跑短途的用的比較多。
趙與芮與諸將和徐元研究后,要求船場從現在開始,幫趙與芮造三千料海船,五千料海船,飛篷船,然后是軍用的一些船。
其余漕運啊鐵斗什么的,暫時都不用造。
徐元一聽要造三千料五千料海船,臉都綠了。
徐元驚道“魏王要造海泊木蘭舟嗎”
時南宋有記載臨安城里海船如云“如海商之艦,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載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載二三百人。”
又言泉州廣州造的海舶木蘭舟“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柂長數丈,一舟數百人,中積一年糧,豢豕釀酒其中,置死生于度外。又大食國更越西海,至木蘭皮國,則其舟又加大矣。一舟容千人,舟上有機杼市井,或不遇便風,則數年而后達,非甚巨舟,不可至也。”
主要意思就是說,廣州造的船很大,船上有幾百人,放一年的糧,還能養豬釀酒。
又說大食國到木蘭皮國這地方,還有更大的舟,可以載上千人,船上還可以買賣東西。或許相當于現在的郵輪吧。
從這些記載來看,宋朝的造船業,可能比明永樂時期還要發達。
明永樂時,鄭和出海有十幾艘二千三千料船已經比較驚人,而此時臨安城遍地都是,廣州泉州還有五千料巨舟,還能看到大食來的千人游輪。
魏王開始要三千料五千料,這幾乎就是廣州有名的海舶木蘭舟。
海舶木蘭舟五千料,可載五六百人,再放一年糧食,還能養豬和釀酒,縱橫海上,好不壯觀。
徐元震驚之余,又道“這錢何出”
如果是官方要造船,按宋制,向來是424分攤。
首先由當地制置司軍用或轉運司民用提出船的需求,上報朝廷得到批準后,制置司轉運司、朝廷、當地府州慶元府按424出錢。
錢給船場,由船場購買所需木料和物資,開始造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