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濟州島上的果樹和濟州島上的鹽場沒收錢,這個鹽場比較小,正好濟州自給自足。
島上養有一千多匹馬,白送給趙與芮,也沒收錢。
權相敏一一說完后,趙與芮問“島上糧食產量幾何高麗原本稅幾何”
濟州和兩浙一樣,都是兩季稻,田好產量高,但又比南宋差點,年產四石左右。
南宋每畝是收三斗稅,高麗比較狠,畝收一石稅,按四石產量,約等于四分之一。
趙與芮算了下,以四石產量計,年產約五十二萬石,給高麗十萬石,還是有四十二萬石,現在這些田都是他的,能給島上百姓多少,就是他說了算。
雙方交接了三天,回高麗的人和物資,一船船的回去。
趙與芮發現還是有人帶著馬走了,老崔說馬全歸他,但還是有人把馬帶走。
他也沒有計較,趕緊要把這些人送走。
島上陸續走了約一百多戶,基本全是官吏和有錢人。
最后一批人走的時候,雙方約定,以后高麗和濟州通行的船只,在北邊仁和港登陸。
西邊嚴家港剛換的名字,是濟州島和南宋通行的船只,高麗的不準過來。
高麗人走后,趙與芮在郡衙門內打開冊薄,和秦卓等人仔細翻看。
從現在開始,濟州島歸他管理,近三萬人,數百萬畝田地,都是他的子民。
這可是一個很好的優質后勤基地,在元朝手上,年養優質戰馬數萬匹,屯田幾十萬畝。
島上這會和元末差不多,除了沒有蒙古人,主要是漢人和高麗人原耽羅人,還有少數遼人,應該是遼國滅亡時逃過來的,島上養馬的現在主要是遼人。
耽羅于一百年前被高麗征服,這才過了幾代人,對高麗認可度不是很高,漢人則是唐末到五代時,戰亂時代從國內逃到濟州來的,還有南宋時逃過來的。
如同之前所說,兩浙這兩年人口銳減,基本都逃向海外,僅過去一年上島的宋人,就有數百戶,整個島上漢人人口約占五分之一,其余為耽羅人,遼人最少,就一百多戶。
“設濟州城在北港方向、大靜城西港方向,秦越為濟州城城主,陳小刀為大靜城城主。”趙與芮這時開始安排。兩人主要在山東和濟州之間來回,負責管理濟州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從山東往這移民
原本島上的人,集中聚住在島西南方向,這次趙與芮要把他們遷移。
約兩千戶一萬人左右,移居北港邊上,建濟州城,擴建北邊仁和港,這兩千戶勞力不用種田,不用經營農事,就是專門建城和建港,以耽羅人為主。
其中仁和港邊要建很多障礙,該封的路都要封掉,以后限制通行,只留一個通道,來往的高麗人和商船只能到港口,不能進入濟州島內部。
約兩千戶一萬人左右,在原來的西南方擴建西港嚴家港,同樣只留一個上島的通道,也不用經營農事,以漢人為主,耽羅為副。
另準備安排一千戶負責屯田,原來的十三萬田,平均每戶分十三畝左右。
高麗時原住戶的收入和稅收和兩宋差不多。
地租為五成由主戶耕牛、種子,農具等,當然,高麗的主戶是朝廷,因為他們的田全是高麗朝廷的,百姓都是朝廷的佃戶。
然后再畝交一石的稅,除掉地租和稅,就是百姓佃戶自己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