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主要是婦人和成年,或者十三四歲大點的孩子。
然后進行一個簡單的炒制,這步是比較危險的,炒的太厲害就會引起事故。
把三種物質按黑火藥比例配好,稍微炒制一下,他們是通過控制火的大小,和數數來完成。
一人控制火的大小,一人在邊上數數,數到一定的數立刻停下,無論有沒有炒好。
沒有炒好的火藥,也就是威力差點,但是炒過頭是會出大事的。
最后一步是再加入百分之八的水,采用多次少量,一邊加水一邊揉和,直到火藥呈現厚黏土的質感,這時就可以用篩子把他篩成無數小顆粒,然后放在干凈的紙上曬干。
最終形成了跨進代的大殺器,顆粒火藥。
此時各國用的都是粉末火藥,即便到明末還是。
粉末火藥在受力時會擠壓在一起,點火時,因為缺氧而無法完全燃燒,這樣就降低了火藥的威力,所以明末時火銃威力不足,射的不遠。
而且粉末火藥儲存運輸時,容易受潮。
顆粒火藥易運輸,不易受潮,燃速均勻,裝的再緊都有空隙,便于空中氧氣燃燒,把火藥的威力做到了最大化,同等威力下,顆粒火藥的消耗,只有粉末火藥的一半不到。
顆粒火藥在此時絕對算是跨時代的發明,趙與芮要求每生產一桶都要編號后放山洞保存,每次使用都要記錄用量。
現場圍欄和墻筑成兩個進出口,一個專門進,一個專門出,工人們回家離開時,都要搜身,不能帶離顆粒火藥,一旦發現就要處死。
所以每天下班時,大伙都要相互檢查下,會不會不小心把火藥掉在衣服或鞋里。
濟州現在每月生產五萬斤炭,但卻沒有相似的硝。
此時硝的進口主要從福廣和日本,還有他們自己島上的廁所也有,高麗會有少量。
福廣太遠,去年來回幾次,也就收購到五十多萬斤。
日本雖然近,但產量也有限,南宋朝廷還要重點收購,所以他們去年收購了大概一百多萬斤,使得南宋朝廷少了很多。
五萬斤炭需要二十五萬斤硝才夠用。
所以濟州島現在硝不夠,炭和硫磺有的多。
“大王,要不要去倉庫看看。”
趙與芮這時被帶到石洞倉庫。
倉庫地面先鋪了木板,然后再鋪一層碎石子,鋪一層炭,再鋪一層細沙子,再鋪一層碎石子,再鋪一層炭,再鋪一層碎石子。
這樣地面的潮氣會被隔絕很多,同時在外面做了防水溝,下雨時不能讓雨水進入洞中。
顆粒火藥是一桶一桶放在里面。
每桶都有編號,每桶凈重五十斤,桶邊有把手,兩個人可以輕松抬起來。
桶中還有油紙包裹,四周填充了少量棉布,以防撞擊產生的震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