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三百五十斤的炮用來守城和放戰船上,分兩種,一種是倍徑十二的長炮,射程可達五百步以上,用六斤大鐵彈。
另一種是倍徑七的短炮,炮壁加厚,內徑為九,射程為一百步,用霰彈,裝一百六十粒小鉛彈。
這三百五十斤的重炮不用顆粒火藥,同等的威力,發射一次需要火藥兩斤六兩,改成顆粒火藥之后,只需要一斤八兩。
第二種是兩百五十斤中型炮,也分兩種,前者長九十六公分,倍徑十,射程可達三百步,用四斤鐵彈,后者倍徑為七,射程一百步,用霰彈,裝一百二十粒小鉛彈。
這炮加上炮架也不到三百斤,可以在野外配合武鋼車,用兩匹馬騾拖著走。
第三種是一百五十斤輕型炮,長八十公分,倍徑為六,射程七十步,用霰彈,裝八十粒小鉛彈。
第四種是一百七十斤銅炮,長八十公分,倍徑為六,射程七十步,用霰彈,裝八十料小鉛彈。
第五種是一百七十斤鋼炮,長八十公分,倍徑為六,射程七十五步,用霰彈,裝八十料小鉛彈。
火器局現在就造了三種型號,七種炮。
所有炮有效射程,或者說最大殺傷射程,大概在六七成。比如射程七十多步的鋼炮,四五十步內殺傷力是最大的
最輕的鐵炮和銅炮和鋼炮,都是為了野戰打造的,兩三人可以抬著跑。
此時炮手全是趙與芮王府少年和信州礦工,他們經過訓練之后,目前最快可以達到三分鐘左右打一炮。
但這樣射速的炮管是用不長的,如果想長時間保持火炮射擊,并保護炮管,最好是在十分鐘以上射一炮。
所有的炮里,鋼炮最經用,但成本也最高。
火炮以鑄鐵改用鑄鋼,原本到明末時才出現。
當時后金重用漢人工匠劉漢等,以失蠟法打造了當時最強的火炮,他們還創造性的化鑄鐵為鑄鋼,以復雜的退火、淬火程序處理火炮的不同部位,使鑄炮工藝領先于明朝。
但當時的煉鋼術,用的還是傳統的灌鋼法,用沈括的話來說,這并不是真正的鋼。
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里有一段煉鋼術,翻譯過來就是“手風箱冶鐵爐,世上鍛鐵所稱的鋼鐵,是先把熟鐵彎曲盤卷起來,又將生鐵陷入其中,然后用泥包裹好加以燒煉,煉好后再加鍛打,使熟鐵和生鐵互相摻雜滲透,這樣鍛煉出來的鋼就稱為“團鋼”,也叫“灌鋼”。這其實是一種假鋼,只不過暫時借生鐵提高熟鐵的硬度,經過兩三次燒煉之后,生鐵自然變熟,則得到的還是熟鐵。然而天下人都不以為這辦法有什么不對,大概是由于不知道什么是真鋼。我出使河北時,曾到磁州的鍛坊看煉鐵,才知道什么是真鋼。凡是鐵里面含有鋼的,如同小麥面粉和成的面團里頭有面筋,把面團的軟面洗干凈了,才會見到面筋。煉鋼也是這樣,只要取精純的熟鐵燒煉鍛打百余火,每次鍛打都稱稱重量,鍛一回輕一回,直到屢次鍛打而斤兩不減,那就是純鋼了,即使再煉上百次也將不會再有損耗。”
灌鋼術從南北朝開始推廣,到明清后,甚至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還在西北四川等地流行。
沈括在北宋就提到了百煉精鋼的法子,但大伙可能為了省事,又或者為了節省成本,無人愿意一直鍛打,百煉精鋼。
趙與芮這邊試用了沈括的法子,確實比較麻煩。
沈括說要打一次稱一次重,其實前面幾十次可以不稱,因為肯定會鍛一次輕一次,到后面時,就要不停的稱重,打到重量不會變化時,就證明成功了。
這么做的效率是非常低,成本也高。
一百斤精純熟鐵,最后得到二十斤鋼,大概五比一。
正因為耗費工時,制做艱難,金屬收得率低,所以古代通常用來制造寶刀寶劍,普通的金屬用具,極少用到百煉精鋼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