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大王,我們現在制札甲工匠為一百人,工人搭手約六百人,月產四百多具。”
按他們的說法,他們現在都是五人一組,七百人分成一百四十組,每組大約十天能制一具,七百多人月產四百多具。
制甲工匠要求比較低,也沒多少技術細活,趙與芮也不要求打磨多精致,只要過去就行。
普通百姓做十天半月就熟悉了。
最辛苦和耗時的是前面澆模這步,后面打磨和縫制都算比較簡單。
而影響他們產量的,就是煉鋼和澆模。
這邊煉鋼和鑄炮那邊都是一起,在同一片區域,劃分兩小區,出鋼水后第一時間澆模,然后拿過來打磨。
趙與芮心里盤算了下,影響火器和甲具打造的,還是煉鋼煉鐵的速度最重要。
要是能把工廠設在信州礦場,他的速度能起飛,因為那邊有大量的煉鐵爐。
“來,給試試。”趙與芮最后揮了下手。
現場很快擺弄起來,弄了個假人,套上札甲。
接著又拿過來幾副弓。
此時金蒙騎兵主要的弓都是六到八斗,厲害的點的就是一石。
再厲害的就是一石二。
至于二石和以上的,那就都是屬于絕世猛將,像岳飛和李平夏之流,萬中無一的選手。
趙與芮看著面前好多弓,且都是自己島上自制的,有點手癢癢,不過他好在知道自己的水平,終于還是看了眼李平夏。
眾人先來到五十步左右,李平夏拿起八斗弓,這是蒙金等部最常見的軍中弓。
輕松彎弓搭箭。
當,一箭命中之后,發出金屬的碰撞聲,那羽箭搖了幾下,又掉到地上。
李平夏先平射了五箭,有三箭射入比較沉,兩箭射的比較淺,其中一箭還掉到地上。
射進去的三箭,有一箭射穿到了靶子,另兩箭并沒能洞穿到靶子。
接著他又原地拋射。
拋箭效果似乎更差,射到頭盔基本滑彈,而肩膀上又是甲最重的地方,同樣無法穿透。
李平夏又換了七斗六斗弓一石弓,距離先后從五十步,到六十步,三十步,八十步。
八十步上的一石弓還是能撕破札甲,但六斗和七斗弓就差了許多。
總體試驗下來,對拋射防御效果不錯,對八斗以下防御效果更優。
金蒙也不是個個都是八斗弓,有部份人用的還是七斗和六斗,特別金國那邊漢軍較多,蒙軍各仆從軍也有,用的都八斗以下為多。
從效果來看,只要沒中要害,被射幾箭也沒什么事。
古代打仗很多人中了無數箭都沒事,大概就是這樣。
像歷史上的楊再興就不知中了多少箭,金軍得到他的尸體,焚燒之后,共得到箭鏃竟有兩升之多。
所以精良甲具的防守相當重要,少許的傷害,不會降低戰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