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中后期朝廷也沒什么精力投在甲具上,除了精銳的野戰軍和禁軍外,普通屯駐大軍的步人甲都極少,除了士兵身體素質不夠,成本因素也是極大。
而且這時工匠待遇也不夠好,造出的甲片質量比較差。
種種原因下,步人甲是越來越少,皮甲占據軍中多數。
趙與芮的慶元府屯駐大軍,員額六千多,實額三千多,其中披甲率約六成。
擁有完整步人甲才一百多具,另大部份都只有部件,或皮甲,或紙甲。
所以趙與芮如果想打造一支全步人甲的南宋步軍,難度極大,對工匠人數、財力、材料都是極大的挑選。
此時趙與芮正站在甲衣局,看著面前的一具嶄新的步人甲。
這步人甲是他們工匠造出來的。
打造的方式與南宋傳統方式不同,這是趙與芮在觀看鑄幣和鑄炮之后想出來的。
甲片打造采用了鑄幣方式,先做模具,然后將鋼水倒入模具中,每個模具一次性能產生三十片帶孔的甲片,只要模具夠多,每天能生產幾千甚至幾萬片。
他們的甲片采用的團鋼,比宋軍的鐵片又強了幾分,當然前期煉鋼又要多耗費時日。
宋軍的步人甲甲片都是一樣大,所以有一千八百多片。
但趙與芮為了節省工時和提升防御力,設定了兩種模具。
一種是和宋軍甲片一樣大小,裝在關節處,便于活動。
另一種是比較大的甲片,寬約八公分,長十二公分。
小的甲片薄一點,大的甲片兩邊薄,中間厚,所有甲片都有兩個孔模具就帶了孔,不需要鉆孔。。
全副步人甲約六百二十甲片,遠遠低于宋軍步人甲。
甲片出模后,就是工人們磨邊,經過簡單的磨邊之后,在下面墊一層桑皮紙,然后再墊一層普通絹布,縫在一起。
唐波這時向趙與芮介紹“咱們的札甲這邊都叫札甲以和宋軍步人甲的區分全重30斤,主要防護上身和頭部,肩部。”
李平夏這時正看著前面站著的一個披甲人。
這人頭上,和上半身俱著重甲,但從腹部以下開始,腿部只有大腿前面有幾塊大片甲片,后面沒有,小腿也沒有。
和宋軍步人甲從頭包裹到腳的看來,確定差了很多。
“咱們和蒙金做戰,主要是防他們遠距離弓箭。”趙與芮這時對李平夏道“兵士們密集的站在一起,對方弓箭基本只能射到上半身,無法射到下半身。”
至于大腿后面,更不需要,甚至連上半身的后背,趙與芮都減少了甲片。
在戰場上,除非撤退和逃跑,一般不可能把后背露給敵軍。
而趙與芮的訓練,軍士只有一往無前,沒有后退和逃跑。
所以他們的步人甲后背甲片也比較少。
將來更會提醒軍士們,你們后背甲片比較少,如果在戰場上轉身逃跑,只會死的更快。
李平夏聞言也點頭道“我大宋的步人甲確實太重,當年朝廷北伐,兩萬精銳中只有六百多人能披起全套步人甲,大王說的對,背面不需要太多甲片,戰場上,有進無退,哪有后背需要甲片的道理。”
經過趙與芮與工匠的改良,他們的步人甲全甲才30斤,遠遠低于宋軍的步人甲,再加上甲片的改進,和配上絹布和桑皮紙后,正面防護力更是略有提升,穿戴舒服度也同樣提升。
“現在一個月能產多少具”趙與芮問唐波和劉福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