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葵部下呂文德得到重用,直升為副都指揮使,領兩軍駐守楚州。
兩淮朝廷兵馬不少,但精銳不多,杜杲和趙葵、呂文德等人從十幾萬兩淮兵馬中精挑細選步騎六軍,水軍三軍后,發現還有近十萬人多出少。
皇帝知道后,大筆一揮,再設十軍專門囤田。
其實南宋歷來就有軍囤的傳統。
乾道八年七月十四日,廬州知州趙善俊說“朝廷分兵屯田,誠為至計。然屯駐諸軍,愿耕者不得遣,所遣者不愿耕,軍司并緣為奸。當遣者僥幸茍免,得遣者驕惰不率”趙善俊所說的“屯駐諸軍”,相當于北宋禁軍的正規軍,把正規軍去耕作屯田,這些軍兵照舊領取其應得的錢糧。這種情況不僅廬州如此,其他地區同樣存在。
乾道九年五月七日,“建康府駐札御前諸軍都統制郭綱說“太平州今當涂縣營田官莊客戶一百余家,所占官兵二百四十余人,一歲所收,除種子外給力田人外,共得稻三千余石,麥二百余石,共準錢三千四百余貫。官兵歲約請給計錢二萬八千貫一說三萬八千余貫。
這里也能看出南宋屯田的正規軍都是領餉錢的,而且屯田所得,還不夠支付餉錢。
紹熙元年1190年,和州今和縣知州劉煒措置和州屯田,被稱之為膏腴田的水田,每五人一頃,一人合得二十畝。陸田由耕兵分種,“每人不得過三二畝”。同時,“剩田令招萬弩手耕種”應該是召集上萬名弩手耕種的意思。
嘉定三年1210年,國子監司業劉爚接伴金使于盱眙軍。回朝后向宋寧宗匯報說兩淮地區是江南屏障,戰亂后應加以恢復。淮南地方土地肥沃,水利灌溉事業發達,人民豪放勇敢,請召集流亡百姓,清溝貯水,給農器,貸種糧,把他們組織起來實行屯田,平時耕種,戰時防守。宋寧宗就命劉爚經理兩淮屯田。
嘉定七年,崔與之主管淮東安撫使,公事后,選守將,集民兵。依靠滁州的山林險阻,創五寨,結忠義民兵。金人自此不敢侵犯淮西。淮民多養馬,善于騎射,依萬弩手法,創萬馬社,募民為鄉兵,且耕且守。
同年,濠州營田官莊“招到莊客三百一十九丁,開墾水陸田一萬六千一百一十八畝”。約合每丁五十畝。
南宋軍屯田和明朝軍戶差不多,但上面舉的例子都是成功的例子,屯田失敗的遠遠超過上面的例子。
南宋屯田成不成功,關鍵就是看主事的官員是誰。
崔與之這種大有才能的人,在兩淮任制置使時,能屯田養馬,創萬馬社,即當時兩淮擁有上萬匹戰馬,平時屯田,戰時上馬能戰,令金國都不敢來打淮西,可見他能力有多強。
其他官員有的都是找借口屯田,然后想辦法把田占為己有。
所以整個南宋軍屯田還是以失敗告終。
此次趙與芮在兩淮再次屯田,用了崔與之以前成功的法子,繼續實行。
他想不明白,既然有成功的例子在,為什么朝廷不繼續實行呢
還是官員不行。
以前的許國也好,現在徐晞稷也好,這些人在干制置使的,都是想著弄權撈錢,謀私利。
許國這狗官還能集合十三萬兵馬來個閱兵式,趙與芮都懷疑許國是不是也是穿越來的,這么大官癮。
杜杲能力不比崔與之差,由他主持兩淮事務,趙與芮還是比較放心。
但此時南宋最大的問題,一是土地兼并,二是官員腐敗。
寶慶元年六月,剛剛平定李全之亂后,趙與芮著手開始處理整頓官場的問題。
六月份,朝廷接連下了幾道圣旨,先是前妃子鐘夫人允許離宮,接著鐘友去兩浙當知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