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與芮二月登基,大量使用了崔與之推薦的人,包括崔與之的兒子崔叔似也被任命為縣尉。
但崔與之接到圣旨后并沒有出山,還是婉拒,只是派兒子上任了。
最后到孟珙過來,帶來皇帝的親筆信,這才打動了崔與之。
皇帝的很多話,能和他產生共鳴,讓崔與之感覺到大宋終于有個懂自己的人。
趙與芮道,現在咱們不比三國,三國蜀國才一共多少人
咱們現在有九百多萬,將近千萬人在四川。
憑四川天險,只要守住這里,就是咱們大宋的希望和后盾。
皇帝對四川非常重視,觀點和崔與之相似,因為崔與之也曾上書朝廷,說四川是大宋最重要的屏障,但沒有得到朝廷重視。
四川之所以重要,在南宋時,有以下三點。
首先是地理位置。
蜀口三關五州處于陜甘川三地的交界地帶,地形復雜,易守難攻,吳玠兄弟在時,主要經營三關和大散關一線,另在五州地帶利用天險也修建了幾個山城,從而讓三關五州成為保蜀的最前沿。
南宋在紹興議和時,還竭力爭取和尚原,但沒有成功。此次嚴英出使金國,得到鳳翔以西所有地盤,也讓和尚原回到南宋手上,這讓固守大散關,變的更加的簡單。
其次是軍事價值。
南宋的主要防線就是臨安和北邊地界,其次就是川陜邊界,其他地方容易被攻進來,這邊只要守住,整個四川地區是非常太平,可以悶頭發展。
另外就是兩宋一直缺馬,而蜀口因為地處陜甘南部,距離優良的河隴產馬區較近,是南宋優質軍馬的最主要甚至是唯一來源地。
前邊說過,這與游牧民族交易的馬匹被稱為西馬,最高時代每年從蜀口茶馬貿易交換來的西馬近五千匹,同時朝廷還允許興州沔州駐軍與少數民族交易一定的馬匹,每年約在七百匹左右,算是為朝廷對川陜駐軍的優待。
因為有比較可靠的軍馬來源,所以南宋川陜戰區的騎兵數量也是除禁軍之外最多的,巔峰時代有約15萬,中晚期,也就是現在,也在5000左右,在南宋這個缺馬的朝代,能一次性調集數百甚至上千騎兵的也只有川陜戰區了。
第三就是經濟價值。
成都平原歷來稱為天府之國,到南宋時代,南宋完成了中國經濟重心的轉移,使四川經濟價值在南宋變的極為重要,嘉定年間,四川對南宋的經濟貢獻最高時候可達三分之一以上。
當然,蜀口這邊現在還是比較貧瘠,因為山嶺較多,不利于耕種,但南宋對這里十分重視,特別在崔與之任上時,建造了大量糧倉兵庫,主要分布在利州路前線地區,史記“武階之倉、三同慶之倉、七鳳集之倉十有一,西和之倉十有五,金、洋之倉二十有七,其大者則如利、沔、興元,每月各支家糧萬石,而魚關一處計取財賦,幾收十分之四。從關外五州到興元府、沔州、金州三大集結區和利州、魚關,都有倉庫。”
不得不說,南宋戰備功夫做的不錯,在前線附近諸州,建了大量的倉庫,儲備了很多糧食和軍械。
有人要說了,不是說蜀道難于上青天嗎
對,那是蜀國的蜀道,不是南宋的蜀道。
南宋時在四川的各種運輸,一部份依賴于山路,更多的依賴于水路,這是三國蜀時期做不到的。
水路上,南宋主要依靠嘉陵江航運,嘉陵江在兩宋時期水量充足,適合船只往來,是南宋來往蜀口駐軍糧運的主要方式。
史載,四川總領所每年支付軍糧150萬石,其中約130萬石依靠水運,占8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