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史彌遠大量發行會子。
南宋因為銅錢產量極速降低,加上開支越來越大,會子在紹興年間1150年前后開始正式發行,三年為一界,每界以一千萬貫為限。
在發行初期,朝廷還能控制自己的發行欲望,使幣值得以維持穩定。但從乾道七年1171年開始,會子發行量從1000萬突破到1800萬,此后逐界升高。隨著戰爭和其他支出的不斷加大,朝廷只能通過不增加會子發行量來解決收支失衡的問題,特別在史彌遠掌權間,他賺錢沒本事,就只能瘋狂增發會子,原本到第十六屆時1232年,發行量已達1億2900萬緡,這讓會子越來越貶值,越來越不值錢。
而且以前是發行一屆,收回前一屆,但在史彌遠手上,最后也不收回前面的,更是貶值厲害。
現在史彌遠下臺了,按規矩,明年就是發行十三屆會子的時候。
嘉定十六年,史彌遠發行了三千六百萬緡。
明年原本朝廷至少要發行六千萬緡才夠,因為今年朝廷開支為12億貫,五千萬會子,折合銅錢才兩千萬。
“今年朝廷開支12億貫,主要是全國精編兵馬,提升官兵待遇,另工部有收編全國工匠為吏員等支出巨大,打造兵甲戰船花費無數,收入還是不夠支出。”
“是陛下今年私貼了大量的私房錢,才勉強夠用。”
杜范繼續道“明年開支只會更大。”
“按陛下標準,明年朝廷會有兵馬接近九十萬。”
“僅全年軍餉支出,就要達到兩千萬貫,加上戰馬,戰船和器具,其他武備,打底要四千萬貫。”
“今年全國各地招募近五千工匠為吏員,也是一筆大支出。”
趙與芮對工匠相當重視,以戶為單位進行招募,月三貫加兩石米養全家,干的好還有獎金,平均折合八到十貫月每戶,所以全國越來越多的工匠投效朝廷,明年可能會更多。
僅這塊支出,全年達六十萬貫。
而朝廷整個都進奏院這種大部門,養了上萬人,也才六十萬貫經費。
現場官員聽完都很震撼,大伙都預感到皇帝將來想干嘛,無論工匠為吏員也好,都進奏院改制也好,都是為了打仗。
朝廷在軍事上的投入幾乎占了大宋一半收入了。
趙與芮這時站了起來,緩緩道“原本我朝發行一屆會子就收回一屆,但現在已經數屆沒有收回,發的還越來越多。”
“市面上的會子,早就超過上億,所以銅錢和會子的比例在一比三,而且還有下降的趨勢。”
“朕決定,明年十三屆會子只發兩千萬貫,同時回收市面上十屆以前的會子,降低會子總數,提升會子價值。”
“咱們要把會子和銅錢比例,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不能讓老百姓和大伙手上的會子再貶值。”
皇帝此言一出,大伙當然是高興的,能讓會子增值,對現場官員來說,都是好事,畢竟他們發的月錢,很多都是會子。
但葛洪立刻就問了“明年朝廷能收入多少,支出這么大,會不會不夠”
今年支出已經是負近兩千萬貫,相當于六千萬會子。
如果老史還在,史彌遠明年至少得發八千萬會子才夠用。
現在皇帝不但縮減會子發行,還要收回以前的會子,朝廷的錢夠用嗎這是在場所有官員關心的事。
“今年白糖種植已經擴建到兩廣和福建,朕還計算在大員開拓新地,兩廣和兩浙增加海船打造,擴大貿易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