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瑛和張能回來后,立刻向孟珙、崔與之匯報了與蒙軍交戰的經過,明顯表示,宋軍也要練騎射,弓手訓練還要加強,甲具還要改進,打造更多的札甲。
皇帝把天下工匠招為吏員,已經極大提高了工匠們的待遇,南宋此時的工匠比任何朝代都受尊重,待遇要高,做事也盡心。
但札甲打造不易,崔與之和孟珙來了一年多,才打造出兩千副,還要分配到各軍。
戰后,孟珙和崔與之根據他們的匯報,再召集了軍中多個參與大戰的中層軍將和部份兵士談話,最后寫了份報告給皇帝。這全是皇帝的要求,每次打完仗,一定要收集軍中各層指揮和普通軍士的經驗想法,前期要送到皇帝那邊,中后期可以自己留著。
這是他們第一次和蒙軍交戰,立刻要總結出來,遞交皇帝那里。
孟珙根據兵士們和軍將們的想法,總結了幾點。
一是札甲肩膀和前胸上半部還要加厚,這兩地方是蒙軍射的最多的地方。
此戰宋軍幾乎個個中箭,很多人中了好幾箭,事實證明只要沒被近距離射中,傷勢不重,甚至不能入肉,只會入甲。
他們帶回來了蒙軍的箭支和弓,發現蒙軍大部份都是七八斗弓,也有少量用一石弓的。
用蒙軍的箭和弓來射他們札甲,按距離遠近,估計殺傷力,來增換宋軍札甲肩胸部甲片厚度。
孟珙建議札甲重量再加八斤,達到三十八斤。
加的八斤主要在肩膀和前胸,另在脖子后面又加了塊,以防拋射。
同樣,他們還帶回了蒙軍的衣甲,用自己的弓箭和弩箭來評估蒙軍的甲的抵抗力。
蒙軍基本皮甲和鎖甲多,時鎖甲在中原不流行,蒙軍西征之后,從歐洲得到鎖甲,鎖甲比較好看,也有防御力,開始仿造。
孟瑛提議,朝廷弓手的弓,七八斗就夠用,只要全部換成重箭頭,破甲無憂。
因為他們發現蒙軍的箭標準不一,但有部份重箭頭,破甲很厲害。
時南宋弓兵因為體質和缺少訓練,基本是六到八斗弓,大部份是六斗,七斗,能拉一石的都在用神臂弓。
趙與芮得到信件之后,立刻下令全國各地弓手訓練手臂力量,提升弓力,打造重箭。
二是長槍兵在此戰中受創較少,前期很少能中箭,舉起盾牌后,基本就射不到,而且蒙軍看射長槍兵效果不好,就專射后面弓弩手。
長槍兵札甲可以減輕,降到二十斤,重點還是保護頭和肩膀,腰部以下都可以放棄。
但長槍兵太少,川軍用的吳璘戰術,只有三四排,明顯不夠,戰斗中前面損失后,需要弓手去揀起長槍頂著,按孟珙提議,長槍兵最少要六排。
三是強弩有些雞肋,射的較慢,神臂弓射兩箭,強弩才能射一箭,蒙軍沖鋒時,他們只射到一輪就進入弓手打擊范圍。
兩軍對射時,因為強弩手在第三層,處于蒙軍火力覆蓋最多的地方,強弩手因為要用腳踏,動則彎腰,死傷最眾。
孟珙提議放棄或用少量強弩,第三層改為弓手和持盾弓手,搭配一列弩手,每弓手身邊放一名舉盾弓手,護罩兩人。
宋軍第三層通常是蒙軍箭雨落下最密集的地方,受到傷害也最大,用舉盾兵護佑弓兵,不但能減少傷亡,也能對蒙軍造成傷害。
強弩射一箭,弓手可以射四五箭,理論上雖然多了一批舉盾的人,但第三層輸出是沒有減少,反而增加,另外舉盾者和弓手每過一段時間,可以輪換,有效保持第三層的戰斗力和輸出。
孟珙還說蒙軍近戰時,有人會扔出骨朵,小錘,甚至小斧頭。
宋軍長槍兵應配備短刀。飛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