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蒙軍沖鋒到前時,可以飛刀扔戰馬或蒙軍。
孟珙上信一大堆內容,基本皇帝都支持同意,在信最后,孟珙說,從長期來看,想打敗蒙軍,將來還得出去野戰,想殺到蒙古境內,還得靠騎射。
野戰靠守是守不住的,當天幸好蒙軍兵少,他們又來了援軍,而且不缺糧。
如果在野外比如草原上被蒙軍粘住,沒有糧食,早晚會被活活拖死。
所以宋軍還是得練騎射,要能正面和蒙軍對抗。
但這騎射不是一年兩年三年能練起來的,是個長期的過程。
這古代通信還是很麻煩的,南宋從四川到臨安通迅是很慢的過程,要不然四川也不會形成自治,連財政軍事都幾乎是獨立的。
時趙與芮登基后,立刻改制了都進奏院,著重建設驛站。
從四川到臨安的通信,采用了水陸結合的方式。
時蜀口大本營在沔州,孟珙長期在這邊,崔與之在成都和沔州兩地來回,近七十高齡,相當辛苦。
從沔州的信出來,都是從水路沿漢水到襄陽,再從襄陽到九江,再從九江到信州,再從信州到臨安,全程約兩千多里,大概有三成是走水路。
陸路是八百里加急快件,水路二十四小時都在開船。
沔州到臨安如果路上順風時間多,最快十天能到臨安,慢的話十二天也能到,效率在這個時代算是比較高的,成都到臨安稍微晚兩天左右。
皇帝專門在都進奏院設了四川到臨安的專用快船,加上快馬,把成都到臨安通信時間縮短了兩三天。
而在他之前,南宋到成都最快紀錄是十八天,用的金牌通信。
南宋光宗時,時樞密使趙汝愚曾把送信時間做為考核,要求每站到下一站的時間都計算在內。
這和趙與芮現在的設定差不多,但趙與芮加了賞錢,趙汝愚又沒給錢。
所以這效果不但沒有,反而越來越差。
到寧宗時代1207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朝廷下旨讓四川制置使楊端明到臨安匯報工作,圣旨到第二年的正月月底才到,足足走了五十多天,接近六十天才到。
所以南宋后期,臨安到四川的通信是一言難盡。
趙與芮現在改制之后,又加大了通信傳達的獎勵,這效率立馬就起來了。
成都到臨安的新紀錄為十六天,比以前的金牌還少兩天。
趙與芮接到信后,按信中提議,下令全國各地改造札甲,打造重箭,調增弓力,和陣形,完全以蒙軍為戰略對手來進行。
同時讓四川運了三萬匹戰馬到京湖戰區和兩淮戰區。
因為四川現在也養不了這么多戰馬。
此時趙與芮在濟州島,每年穩定產兩萬左右戰馬,加上西夏前后弄來近十萬匹,南宋戰馬擁有率達到新高。
從四川到京湖,再到兩淮,各戰區主力部隊,最少都有兩萬左右的戰馬。
而西夏群牧所的到來,為南宋在川貴地區的養馬業打了下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