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臂弓打造也不難,就是繁瑣,各部件材料都不相同。
主要有弓身,弰,登子和槍頭,馬面牙發,弦,五個部件。
弓身用桑木,弰用檀木,登子和槍頭用的鐵,馬面牙發用的銅,弦用的麻繩扎絲。
趙與芮仔細觀摩了下,其中的弰類似于曲臂杠桿零件,登子和槍頭是放箭支的地方,馬面牙發是接弦的零件,也有杠桿作用。
原本還有個叫干鐙的零件,在神臂弓前端,呈圓環狀,這是為了省力,給戰士用腳踩的。
劉福向趙與芮解釋,以前神臂弓力量兩石三斗,可以射兩三百步,射手射幾箭就沒力氣,裝箭還得彎腰,后來就裝了干鐙,可以用腳踏著,站著裝箭。
后來神臂弓降到一石四斗,省力了很多,不需要腳踏就能站著裝箭,便取消了干鐙。
現在干鐙只有在強弩上面還保持。
普通的強弩箭,長約089公尺左右,神臂弓的箭,只有七八寸。
趙與芮問,到底是七還是八
劉福撓擾頭,因為之前確實無所謂,七寸八寸都能用。
“統一標準,七就是七,八就是八,如果射程力量差不多,七寸箭小,可以帶的更多,那就造七寸的。”
神臂弓射程在一百步左右,趙與芮認為已經相當厲害,用七寸的箭就足夠。
看到神臂弓的使用后,趙與芮才知道為什么叫弓。
它的結構裝置像弩,但因為是和弓一樣,豎著用的,所以叫弓。
古代橫著水平端的叫弩,豎起來的叫弓。
神臂弓結構像弩,但拉弓時和普通步弓一樣,要豎著拉,且沒有板機,所以叫神臂弓。
此時趙與芮發現現場造弓時,基本都是一個工匠帶幾個徒弟造一具,各造各的。
這就可能標準都不一樣,速度也慢。
“造弓方法也要改。”趙與芮這時道。
按神臂弓零件,和工匠們擅長的部位分組,一組造弓身,一組造弰等等,弓身也好,弰也好,所有零件統一標準,然后可以隨意組裝。
某零件,用鐵料多少,用木料多少,說多少就是多少,不能多不能少。
長多少,寬多少,厚多少,也是嚴格按標準來。
這樣造好后,各零件拼湊,立刻能組成一把神臂弓。
將來在戰場上壞了某零件,只要更換即可。
“每部件確定用料和尺寸,不能多不能少,這樣造出來的神臂弓,都是一模一樣。”
“弓身的長度,重量,厚度,要相差無已,造的越精準,越要獎勵。”
“神臂弓都要編號,不能遺漏,以編號確定工匠,造的不好,追工匠們的責任。”
皇帝一一述說,四周官員們臉色嚴肅的記在心里。
事后證明,換了皇帝這種打造方式,效率確實有質的提升,同樣數量的工匠下,每月可以打造兩百五十具,并且學徒人數大大減少。
此時強弩要求少,又新加工匠,臨安府每月產量能達到三百具左右。
京師這邊基本只有部份濟州島和臨安附近的工匠在這邊集合,按趙與芮要求,全國各路的匠作局,以后月產都要超過這個數。
因為京師這邊主要打造火器,步人甲,神臂弓還是次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