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道年間995997年,朝廷鹽稅為2358萬貫,當時有很多地區鹽稅未計入,包括四川等,茶稅為2853萬貫。
到熙寧十年1085,朝廷鹽稅收入1203萬貫,其中四川,河東、廣南等路不在統計中。朝廷茶稅收入2029萬南,其中四川茶稅1229萬未計入,東南即兩廣和福建等地不清,當時以不清兩個字表述,證明朝廷在這幾個地方控制力真不行。
大伙一看這數字,就知道皇帝要對茶鹽稅開刀了。
因為從北宋到現在,到趙與芮登基前,四川、福建、兩廣地區的茶鹽稅,經常統計不清,甚至沒有收入朝廷冊目中。
而朝廷中\\央似乎還習慣了,經常會把這幾省的統計不計入。
那么這幾省的茶鹽稅收入哪去了
通常來說,就是當地自用了,所以不夠上繳,也不需要統計。
但熙寧十年,四川茶稅1229萬貫沒有上繳,也統計在其中。
其他地方,則以不清兩個字打發了。
正常情況下,當地官員絕對有中飽私囊和貪墨的事。
趙與芮登基之后,開始加強邊遠省份統治,但去年登記時,兩廣福建的茶鹽稅還是少的可憐。
這兩地方可是產鹽大戶,產茶大戶。
趙與芮前期還管不到他們,因為要辦的事太多,現在終于可以一起收拾。
“朕要借鹽茶稅的改制,疏理下我大宋的茶鹽稅。”趙與芮表示又要改制“時間定在明年,今年現在已經是九月,主要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
他登基后,幾乎年年要拿點事情出來改制。
今年是改制地方機構,明年要拿茶鹽稅開刀,后年打算拿酒、商稅等開刀,總之是一步步來,一年年改,改到滿意為止。
兩宋的茶稅、鹽稅也是一塌糊涂,收的錢不少,但民間怨聲載道,沒有造反,可能是因為一直在和金遼等國打仗的原因吧。
兩宋的鹽價其實在歷朝中都算最高的,也不知百姓怎么能忍的住。
趙與芮就打算先拿鹽價開刀,降低鹽價。
開寶年間,因為朝廷感受到鹽價太高,各地鹽價均被朝廷命令降價,每斤賣六十文的降到五十文,每斤四十文的,降到三十文,
就這樣宋朝的鹽價還是處于超高水平。
后面整個明朝平均鹽價在七八文之間,最低的時候二三文一斤。
但宋朝鹽價普遍處于三十文以上。
咸平年間,因為產于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的青鹽也就是后來西夏的青鹽進入,每斤不過十五文,極大的沖擊了宋朝市場。
史稱“未禁青鹽之時,每一斤不過十五文錢,百姓皆食”這時,附近的百姓,都能吃的起鹽的。
但后來朝廷為了鹽利,果斷的禁青鹽,不準西夏鹽進來。
這時如果有膽大的民間商人,不遠千里繞過金國去西夏進青鹽,進來南宋之后,能血賺。
宋朝鹽價這么高,收的稅自然不少。
嘉定年間全國鹽稅還能收一千多萬貫,遠超明朝,一直到清朝中后期鹽稅達到一千三百多萬兩白銀才超過兩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