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把各大鹽場改為鹽廠,專門負責制鹽,然后民間商人百姓,誰想賣鹽的,到廠里來拿鹽。
第二步,拿的鹽越多,價格越便宜,從而降低小鹽商的生存能力。
比如你杜范說我有錢的,一次進貨一百萬斤,朝廷鹽廠給你五文一斤批發價。
你李皇只是個小商販,想進貨一千斤,朝廷鹽廠給你十文一斤批發價。
這樣你李皇在市場上的賣價,肯定競爭不過杜范,小型的鹽商會比較難以生存。
但朝廷肯定保證出廠價遠遠低于市場價,一是保障小型鹽商也能賺到錢,二是壓縮私鹽利潤空間,打擊私鹽。
沿海邊經常有很多百姓偷制鹽私,一戶一戶,或幾戶一起,這樣私鹽,以前對官鹽有沖擊,因為他們價格低,質量也不錯。
但總體來說,這種私小作坊,產鹽量和質量都不會比以后的官鹽好。
“另外私人的鹽井田等,按面積和工人數,計量產量,征收鹽稅。”
除了海邊私人曬鹽煮鹽,四川等其他地方還有鹽井等私人大型產鹽地,以前他們出產的鹽,只能低價賣給朝廷,然后朝廷高價去賣。
現在他們可以直接自己賣。
但朝廷會根據對方鹽田面積,工具數,工人數,預估產量,每年收取一定的費用,然后也不管。
這個費用,每年會調節一次,到時朝廷各部門會經常上門查驗其產量如何,售價如何,從而調節收費。
時海邊的鹽戶,無論煮鹽也好,曬鹽也好,都需要固定的鹽田,官方只需上門看下鹽田大小,工具多少,就能評估大概的產量。
趙與芮的要求,按評估產量的七成收稅。
即評估到年產一萬斤,就按七千斤收稅,讓利于民。
每斤稅為十文。
南宋鹽稅最高達到百分之八十,趙與芮每斤收十文,在歷史各朝中算是比較高,但對比現在南宋是相當之低了。
按照成本來算,每斤鹽成本五六文,加稅十文,朝廷以后每賣一斤鹽,也就是十六文左右。
原本官鹽五六十文一斤的鹽價,直接降到十六文,其余的錢,都是商人賺的。
這樣的話,市場上的市鹽肯定也要大大下降。
商人不需要賣一百多文才能賺錢,私鹽賣五十文,我可以賣四十文,三十文,甚至二十文也能賺,有效打擊私鹽的生存。
戶部尚書杜范當時聽的就臉都綠了“陛下這么一改,明年鹽稅收入,恐怕要腰斬”
如果真的按趙與芮這么弄,杜范可以想像到,明年開始,鹽價會大幅下降。
“為何會低”趙與芮笑問。
杜范道,明年鹽價肯定要大幅下降。
對啊,趙與芮道,鹽價大幅下降,老百姓更會吃的起鹽,明年鹽的銷售會上一個高峰,產量會增加,鹽稅恐怕不降反而要升。
這叫薄利多銷。
南宋因為官鹽價高,質量差,私鹽橫行,加上云南,還有西夏的低價鹽入侵,官方的鹽賣的其實相當不好,很多老百姓都吃不起,只能少量吃鹽,官方產量也低。
趙與芮看起來打壓了鹽價,但老百姓如果都吃的起,食鹽肯定要和清朝兩淮似的供不應求,還能打壓外面的進口鹽。
杜范想想,好像官家說的有道理。
最后趙與芮道,明年當下令,所有鹽中,不得夾雜沙土,誰敢賣夾雜沙土的鹽,直接誅殺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