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保持三年一屆,每屆文進士大概在四百多人,武進士大概在四十多人。
特奏的官員比正取的還多,光宗兩年特奏了一千二,平均六百多一年。
特奏和特賜是恩科,算是皇帝大開方便之門,主要是給一些關系戶和多次省試落舉的人,還有勛貴皇族等封官。
趙與芮自己上臺后,也特奏了很多心腹部下。
現在今年他的第一屆科舉,有九千多人參與了省試,約17取1,大概有五百多人能進殿試。
南宋只要過了省試,都可以當官,就算殿試不合格,成不了進士,也能成為朝廷正式官員。
趙與芮這次科舉還算比較少的了,太祖時省試是兩千人,太宗時就達到5000多人,真宗時最高達到兩萬人,以至于當時是100取20的比例。
南宋的貢院所以也非常大,可以同時容納兩萬多考生考試。
現在宋室南渡,地盤和人少了,省試人數也少了,今年只有九千多人,以前上榜率約為171。
趙與芮看冊薄時,吏部尚書鄧若水,禮部尚書楊長孺都在。
他仔細翻查了看,緩緩道“朝廷每年特奏官員,比正取官員還多。”
鄧若水和楊長孺兩人對視一眼,心想,不都是皇帝陛下你們批的。
“朕這幾年,特奏了多少”
鄧若水立刻起身,道“回陛下,截止昨日為止,陛下一共特奏了六百四十二位文武官員。”
趙與芮愣了下,原來我也特奏了這么多
而且其他皇帝都是特奏文官,趙與芮全集中在武官上面,基本全是用他的親信來替換到各地為武將。
皇帝身為九五至尊,當然可以大開方便之門,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也需要有個度。
趙與芮自己剛登基時不停特奏,是為了最快時間提拔自己人,掌控權力,現在登基三年多,帝位穩如泰山,就不能再這么干下去。
“以后當擬律法。”趙與芮這時義正言辭的道“今后我大宋,每年特奏官員人數,不能超過科舉十分之一。”
趙與芮說以后,也沒說什么時候,可能這兩年他還要提拔一批新人,但算是給戶部和吏部提個醒。
鄧若水和楊長孺對視一眼,表情古怪,官家你把自己人提拔完了,以后不讓別人提拔自己人是吧
你還別說,限制特奏也是有好處的,如果皇帝像寧宗那樣,再遇到史彌遠這樣的權臣,那么特奏的官員,基本都是史彌遠的人,皇帝的權力會進一步被削弱。
而且你從官員人數上看,寧宗在位錄取了4732名進士,特奏了4763名官員,關系戶比正取的還多。
多出來這么多關系戶,朝廷也是一大筆開支。
鄧若水猶豫了下,還是道“啟奏陛下,我朝立國之時,源于特奏,是為”
鄧若水好心提醒皇帝,應該是怕皇帝不懂事。
兩宋為什么要特奏
因為唐末王仙芝起義時,有進士“不得志”如敬翔、李振等加入了造反的起義軍。
宋朝立國后,為防讀書人心生異志,先是廣開科舉之門,給讀書人當官的途徑。
然后又發現有人老是考不中。
于是太祖開寶三年又規定,凡舉人參加過十五次以上考試還沒錄取的,特賜本科出身。
這就等于是保底了,考不上沒事,你給老子繼續考,考到十五次還不中,朝廷直接特奏,一樣可以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