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特奏的由來。
也是宋代統治者,怕讀書人心懷異志,而加入造反派,采取的措施之一。
鄧若水的意思,如果每年限制名額,很多考滿十五次的人如果得不到官位,到時,就要心生異志了。
“砰”趙與芮聞言重重的拍案。
把鄧若水和楊長孺嚇了一跳。
“兩位愛卿沒聽過一句話嗎”趙與芮冷然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朕怕統兵大將造反,朕怕蒙古人和金人聯盟,就是不怕讀書人和地主造反,朕現在治不了蒙古和金人,還治不了他們”
鄧若水和楊長孺被皇帝如此直白的話給說的目瞪口呆。
趙與芮又道,這些考十五次考不上的人幾歲了
鄧若水和楊長孺面面相覷。
兩宋三年一次科舉,參加十五次未中的,也就是考了四十五年。
你十五歲開始考,到時也六十歲了。
朝廷還要給你特奏個官,所以很多人到時都可能是散官階,根本沒事干,卻要朝廷花錢養著。
當然,兩宋后來也不是一定說要十五次沒中才給官,有的關系戶,比如家里有錢的,認識大官的,找找門路什么的。
考三次不中,四次不中,都可以特奏。
反正特奏名這個律法中沒寫一定要幾次,就是說明了,給一些屢次不中的人附試資格。
兩宋開國時,默認為十五舉次,到太宗時默認為十舉,后來就越來越離譜了,到仁宗時,有五舉,三舉,然后就是誰關系硬誰早點特奏。
到后面特奏就泛爛了。
趙與芮現在定下基調,以后特奏官員,不能超過正取官員十分之一。
杜絕大量的關系戶。
趙與芮接著問上次科舉進士,有多少是官宦出身,多少是普通百姓。
鄧若水道,官宦子弟152,平民百姓386,共計進士538名。
他又道“除了宗室子弟外,大部份都出自鄉戶,其中宗室子弟32人。”
趙與芮大驚,老趙家宗室還有這么多
當初史彌遠選沂王時,寧宗要十五歲左右的宗室,也就他和趙與莒兩人。
而上次科舉宗室子弟就有32名進士出身。
但這些人可不一定都是少年,有人可能考了幾次,十幾次都沒中,還在繼續考。
可這還不是最多宗室的一屆,最多的是原宋理宗寶祐四年1256年,這年進榜進士601人,宗室有73人,占了十分之一還多。
鄧若水繼續道“除了宗室外,縣坊出身26人。”
也就是大部份都是鄉戶,不是城里人。
但鄉戶不代表是普通人。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