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鄉戶可能就是地主或豪紳,也可能是家中祖父輩致仕后,沒住縣城回鄉里。
鄧若水接著向皇帝匯報“非宗室進士中,祖或父有一代做官的,有98人,祖和父兩代都做官的,有21人,曾祖、祖、父三代都做過官的,有6人,這些進士共計125人。”
“另宗室中,祖或父有一代做官的,有13人,曾祖、祖、父三代都做過官的,有1人”
這兩撥人算官宦出身,共計152人。
兩宋歷代進士中大部份都是平民出身,因為高級官員的子弟可以通過恩蔭得官,無需通過寒窗苦讀。
趙與芮聽到這里就明白,得盡快消弱恩蔭渠道,即不給他們世襲的機會。
為啥要取消世襲很簡單,古代各皇朝基本都是世襲制,但你看看世襲下來的,有幾個像開國祖先那種文武水平的。
就明初的李景隆,他老爹李文忠夠厲害吧,他世襲后就是個廢物。
“我朝蔭補現在是如何計較的”趙與芮這時問道。
鄧若水不由再次和楊長孺對視一眼,兩人心驚肉跳,感覺皇帝又想對蔭補開刀了。
但他兩無所謂,這戶部和吏部尚書以前在兩宋就是打醬油的,無權無勢,現在趙與芮上臺后,把樞密院、中書省等的權力幾乎都分派到六部,這兩人還是得到明顯的好處。
鄧若水兒子還小,楊長孺兒子在趙與芮掌權后,已經提拔重用。
皇帝如果對蔭補開刀,對他們影響不大。
兩人身為皇帝重用的心腹,孫輩不敢說,兒子一代肯定會受到照顧。
鄧若水立刻道“我朝以恩澤而得官的不止于直系子孫,而且可以推到旁支、異姓,甚至于門客。得蔭補的機會有大禮蔭補、致仕蔭補、遺表蔭補等。所以一遇郊祀之年,就有許多人涌入官序之中,增加了官僚機構的壅滯之弊。”
鄧若水上來就表態,臣支持開刀蔭補的事。
因為兩宋蔭補確實有些過份。
人家明朝也只是直系世襲,兩宋還可以旁系親屬,還能異姓,甚至連門客都可以。
最常見的就是致仕蔭補,就是我退休了,但我可以選個人補個官位。
也正因為蔭補的官員多,南宋后期不干事的官員才這么多。
“要改。”趙與芮聽完后立刻道“當立法改制。”
“蔭補只對直系親屬,除非直系親屬死光了,才能旁支。”
“不是高級官員個個都能恩蔭。”
“需對國家社稷或百姓們有貢獻才行。”
“比如父親在戰場上立過大功,地方屯田積糧優秀,興修水利成功等等,俱要有確實發生的事情功績”
“你們禮部和吏部要一起商量,拿出個方案,三天時間夠不夠”
鄧若水和楊長孺沒有猶豫,立刻道,遵旨。
這次兩人是心服口服,皇帝說的是,戰場立功,屯田積糧,興修水利等事,都利于國家利于地方百姓的實事,不像以前一樣來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