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皇帝沒說以后,直接要三天時間就拿出方案,兩人就知道皇帝要來真的。
特奏那件事,可以慢慢來,這件事,必須趕緊上。
趙與芮接著再問。
現在科舉都考什么
兩宋科舉內容也是變來變去,一直到紹興十五年1145后,就固定沒再改變過。
北宋初期沿襲唐和五代制度,主要考詩、賦、論各一首,策五道,貼論語十貼,對春秋或禮記墨義十條。
其中的論是史論,就是對歷史上某件事說些自己的看法,策是策論,就是議論當前朝廷政權的政治問題,向朝廷獻策。
這一階段考的還是比較復雜,聽起來也有點難。
第二階段是到了王安石主政時期,宋神宗采取了王安石的意見,進行了改制。
廢明經、諸科,罷詩賦,改試經義。
王安石說詩賦不要考了,于治國沒吊用,現在想想好像也有道理。
但所謂的“經義“,就是以儒家經典文句為題,應試者作文闡明其中義理。
實際上,王安石欲利用經義作為統一士大夫思想的工具,宋代經義,已經類似于明清的八股文。
但很快神宗完蛋,哲宗上位,司馬光當了宰相,這家伙和王安石是死對頭啊,這下可得意了。
凡是王安石提出的,全部廢止,凡是王安石反對的,全部支持。
他把王安石所有的新法全廢了,在科舉上重新加入詩賦,
他的理由也很簡單,你寫詩賦都不行,還能治理地方能當好官
這一時期的讀書人是被兩人折騰死了,今天學詩賦,明天學經義。
但司馬光上臺后施行的科舉政策,還影響到金元,后面金朝和元朝都是采取和司馬光類似的政策。
此后一直到靖康之變,宋室南渡,高宗繼位之后,他們又在司馬光的政策上稍微改了下。
建炎二年1028,朝廷以經義、詩賦兩科取士,其中考詩賦的,就不考經義,考經義的,也不考詩賦,這個也比較人性化,你詩賦寫的好的,去考詩賦,你經義讀的好,去考經義。
當然了,之后還是變來變去,有時兩科會合成一科,有時又加入論語和孟子,一直到紹興十五年,重新再分為經義和詩賦兩科中間在紹興二十七年合為一科,只考了一舉,然后終南宋一朝,再沒變過。
趙與芮聽完后就明白了,現在他寶慶年,采取的還是兩科取士。
即考經義的考經義,考詩賦的考詩賦。
禮部尚書楊長孺說完這些后,吏部尚水鄧若水想了想,想到皇帝比較崇武,于是開口道“啟奏陛下。”
“孝宗年間”
孝宗時又在科舉上加了花樣,即文舉中加入御射,武舉中加入詩書。
孝宗的本意是好的,讓文官能射箭,武官能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