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火器局侍郎唐波,郎中章小石紛紛帶人迎上。
打造冷兵器的匠作局負責人劉福只是郎中,且屬于工部的下屬單位。
火器局是單獨部門,直屬皇帝,唐波和劉福是同時投靠的沂王,現在兩人官位就差了兩級。
可見皇帝對火器局的重視程度。
不過趙與芮也沒虧待劉福,給劉福的所有福利都按侍郎來,劉福也非常滿意。
火器局和工匠局就在隔壁,皇帝趙與芮來了沒多久,隔壁劉福也帶著幾個人來了。
皇帝這時正站在鳳凰山腳下。
對面就是鳳凰山,山壁直接被當成炮靶。
距離山壁五百步外,放著火器局新造的一千斤兩百斤重炮,27式寶慶大炮。
在濟州島時,火器局開始造的火炮主要有三種規格。
350斤重用來城防和船用的。
250斤和150170斤,這兩種用來野戰的。
后來經過試驗,發現150170斤的炮,射程太遠,威力不夠。
其炮彈只有兩斤左右,打中目標后,動能基本就消失殆盡了。
而像250斤的炮彈,重四斤,打中目標后,還能滾好遠,可以削好多人或馬的腳。
在經過去年山東和嚴實、石天祿的大戰后,炮營很快反饋過來。
250斤的實心彈威力還是不夠。
250斤的火炮如果打中人或馬后,就會被抵消很大的力量,有時打中人的胸口就直接停下了,也不會有反彈和跳起。
打到頭、肩膀或腳和地上等,還能滾起來,造成二次殺傷。
所以宋軍的火炮,當時最好不要直接命中目標,打到地上彈起和滾動,反而能造成更大的傷害。
這證明炮彈威力還是不夠。
火炮營錢大青稱,如果火炮口徑再大些,射程再遠些,一炮下去,可以撕出一條長長的血路,殺傷力能倍增。
這需要更大更重的炮彈。
于是更大更重的火炮,就被提上議程。
趙與芮開始的想法,主要是為了野戰考慮,太重的火炮,馬車無法裝卸。
他們造的四輪馬車,正好裝下250斤的火炮,還能同車裝些炮彈和火藥,滿載是四百斤,用兩匹馬拉,速度比較快,遇到難走的路,再讓兵士推下,也不用民夫,適合長途行軍。
火炮再重,就無法用馬車裝卸,只能拖在后面,那需要更多的人來推,行軍速度肯定會受到影響。
不過考慮到明末時,后金經常拖著幾千斤重的火炮到處跑來跑去,趙與芮決定也打造千斤重炮。
明末的火炮又大又沉,火藥配方還不標準,就這樣號稱紅夷大炮的威力還是非常驚人。
但明末的紅夷大炮要用四頭牛來拉,因為炮不多,趙與芮炮太多,只能用馬拉,所以重量不能太沉,最終打造了一千兩百斤的重炮。
此時唐波正向趙與芮介紹新火炮的數據。
“長一百七十八,圍二十三,內徑十二,倍徑十二。”
趙與芮一聽這數據和以前的炮都不一樣,疑惑的看向唐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