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波趕緊向他仔細介紹。
27式火炮和以前的有幾點不同,首先是看圍和內徑數據就知道,炮壁加厚了。
加厚炮壁是為了耐用。
章丘大戰,現場最快有人五分鐘左右打一炮,最慢的約八分鐘左右。
基本打一炮后,騎兵就已經沖到面前,第二炮只能往敵軍后陣打。
當時大伙為了殺敵,盡量加速打,但連續的發射,炮管很難冷卻,容易損壞。
如果用五分鐘打一炮的速度,連打到七八炮,炮管就可能會變形。
雖然當時還能勉強用用,但戰后就要重鑄。
“現在加厚了炮壁,我們試驗后發現,如果一柱香內五分鐘打一炮,大概打到十二炮,炮管才會變形。”
而一場有重炮的戰斗,通常十炮左右可以結束。
如果重炮足夠多,打的時間再慢點,或許六七炮就能結束戰斗。
“現在炮彈多重”趙與芮問。
現在的炮彈直徑約為十一,重5400克。宋每斤600克,約重九斤。
相當于后世十斤多。
這個炮彈就比較沉重了,明末最大的紅夷大炮炮彈也就二十斤左右。
最大的紅夷大炮有三米長,幾千斤重,后金拖運時,要用四頭牛加幾十個人,行軍是非常緩慢。
但重炮的威力是顯而易見的。
唐波說,這九斤重的炮彈在兩百步內打到人身上,直接能把人打穿。
這種炮彈打在人群里,立刻可以撕出一條血路,殺傷力成倍提升。
趙與芮火藥配方比明末時強,雖然是十斤重的炮彈,但在兩百步內,威力不比紅夷大炮差,只是超出兩百步后,威力就不如紅夷大炮二十斤重的炮彈,畢竟人家重量在那。
“陛下,其實還可以減少炮的重量,比如那幾道圈,和中間的長痕”這時邊上有個官員開口。
宋軍的火炮,不管什么型號,中間都有三個圈,這三個圈凸出來圍在炮身上,也是比較占重量,另外還有一條長痕在炮身上。
很多工匠不明白為什么要圍三個圈,這不是多余的嘛。
那長痕更是難看。
“這個圈不能減,一定要。”趙與芮笑道“長痕留著有用。”
他弄三個圈當然是有原因的。
在歐洲木鑄法沒有進來之前,在泥鑄法和失蠟法沒有發明之前,明初的火炮,都是一截截箍起來的。
這樣的炮極不耐用,很容易崩斷。
趙與芮每門炮都在外圍弄三個圈箍,這樣外人看到,肯定認為火炮是由三四節合并而成。
如果仿制,必然也是先造三個短管,再拼接,這樣的火炮質量極差,根本不堪用,并且很容易炸膛。
長痕給人另一種感覺,會以為是先打造的厚厚鐵片,然后卷起來成炮管,再連接,所以會留下長痕。
這兩種標志是趙與芮故意留著,一旦火炮遺失,別人得到想仿制,要么先打三節再連起來,要么打厚厚鐵片卷起來,肯定想不到泥鑄法啊,失蠟法,到時火炮質量奇差,根本沒什么威力。
趙與芮當然沒說為什么要留著這些看起來是瑕疵的東西,所以大伙都不知道,原來自家官家,會這么陰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