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朝廷養著灶戶全家會虧本嗎
當然不會。
以一甲十灶來計,年產量最低四十萬斤,朝廷售出價最低為六千貫。
而一甲是十戶,每戶算五人計,就算全是成年人,朝廷支出每月為五貫錢,五斗糧。
一甲全年支出工錢,大概在六百貫錢,七十石糧。
然后朝廷會給完成產量的一部份獎金,每年年底,約每戶十貫錢,五石糧。
這樣全年支出也就七百貫錢,一百多石糧。
相比朝廷得到的六千貫,只有十分左右。
而超出的產量,朝廷可以得到五分之三,灶戶和官員都有獎勵。
所以現在鹽業公司有規定。
每月銷售后,留十分之一為支付工錢,留一千貫為公司開支,其余的錢,都上繳制置使商稅司,每三個月上繳一次。
馬光祖這才知道,自己手上還有一千貫開支可以利用。
而昨天瞿來他們請他吃的接風飯,就在這一千貫里。
“一個月一千貫”馬光祖瞪著眼睛。
“非也,是全年一千貫。”瞿來和唐彬苦笑。
“那得省著點用。”馬光祖立刻道。
瞿來兩人哈哈一笑。
此時他腦海里也基本浮現出自己鹽業公司的創收。
除了工錢和獎勵,其余要上繳八成左右。
一甲為六千貫,松江鹽業公司五個鹽場共六團,六十甲,全年上繳朝廷約三十萬貫這是算的最低數了,實際可能上繳更多。
因為他賣價不是全部十五文每斤,也有二十文,甚至二十五文。
松江產量約兩千到三千萬斤。
他上次殿試策論,朝廷改制后產量有望達到二十億到三十億斤,這是極可能實現的,因為降了鹽價,提升了鹽的質量,有利于提升銷售。
明初人口還沒有南宋多,全國產量約七億斤。
清朝乾隆早期時,人口一億七千萬,相當于兩個南宋人口,全年鹽產量就達到23億斤,乾隆十九年時朝廷鹽稅為七百多萬兩白銀,折算每斤鹽平均抽稅三文左右,和現在比起來,算是低稅收。
趙與芮的鹽稅算是比較高,但和前面比起來,又是非常低。
馬光祖此時想到,如果南宋鹽產量能達到三十億斤,并且全部能賣出去,朝廷稅收三千萬到四千萬貫是沒問題的。
即便產量只有一半,十五億斤,朝廷稅收也能保持一千多萬貫,足以創下歷史之最。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