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與芮把所有礦場收歸國有之后,招募礦戶工匠數量大增,這都是需要朝廷開支工錢的。
還好現在有日本生銅進口,還能彌補一些挖礦的成本。
但打造銅錢賺不賺錢是小事,因為兩宋和元朝,明朝都缺銅錢,所以趙與芮每年投入市場六百多貫銅錢,是很有效果的。
周邊其他國家都缺銅錢,南宋銅錢多了,就意味著他們需要拿更多的商品和貨物來交易。
而且打造銅錢用銅最多,同時挖出來的鐵、鉛、錫等材料都用不完,堆積如山,這些也是財富。
所以表面上看,用了十五萬戶才賺了九十萬貫,其實收獲頗豐,對全國經濟也有貢獻。
當然,這種事趙與芮和現場官員說,他們也未必能聽懂。
“這么說吧,以前咱們都缺銅錢,所以朝廷要增發會子,紙幣橫行之后,會子連續貶值。”
“現在朝廷有大量銅錢入市,會子少量發行,大伙應該發現,以前的會子,也越來越值錢了。”
趙與芮這時開口說了幾句,官員們紛紛點頭表示認同。
確實是這個道理。
南宋會子是一屆一屆的,到南宋后期,假設發行十三屆會子時,第七屆第八屆會子可能與銅錢兌換是十比一甚至幾十比一,比例相當離譜,貶值無數倍。
現在市面上會子少了,銅錢多了,會子就開始值錢。
趙與芮登基后四年多,除了第一年發行了一屆會子,而且數量極度減少外,現在三年期又到,也沒再發行。
市面上以前的老會子也開始值錢。
百姓手里的錢值錢了,百姓就會消費,百姓消費,就能促進商品流通。
同樣,銅錢多了,引起外貿頻繁,外來商品也多,而百姓愿意消費,大伙都得到自己想要的。
以前一艘日本船到了浙江,能把沿海一座縣城中的銅錢全部收割完。
現在不可能出現這種事,這讓日本和高麗,甚至蒙古和金國的商人都愿意來做生意,因為南宋現在銅錢很多,也最受大家歡迎。
總體來說,按趙與芮的理解,哪怕鑄造銅錢,每年虧一百萬貫,但得到的鐵料等其他礦產,加上銅錢的流通性,對現在的南宋來說,也是好事。
他在對高麗、日本,南洋,占城,甚至金蒙等交易時,最厲害的武器,就是銅錢和白糖。
這兩樣現在超過茶葉,絲絹和陶瓷,已然是宋廷外貿交易中最受歡迎的東西。
銅錢之后,杜范又陸續報了其他收入。
有常見的絲棉、雜色、草等等,也有茶、鹽、酒算、坑冶、榷貨、糴本和買之入等。
最后合計下來,除了糧,其他都折算成錢。
去年全國總收入,稅糧是四千四百萬石,錢九千兩百萬貫。
這些收入已經包含了四川總領所的收入,以前嘉定年四川收入不算在其中。
眾人聽到這數據時,都是相當震驚,又破紀錄了。
但這時趙與芮透露一件郁悶的事。
從嘉定到寶慶二年,南宋糧價普遍在一石兩貫左右。
稅糧四千多萬石,原本可折錢八千多萬貫。
但因為趙與芮丈量糧田,全面征收糧稅,大量的地主賣地賣糧,今年糧價居然降了。
一石只要一貫五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