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杜范又道,去年全國打造銅錢六百五十萬貫,遠超兩宋巔峰。
能打這么多,主要是趙與芮也取消了銅礦私有,全部國營,另從日本進口了大量的生銅。
以前宋廷是二百五十文一斤收購礦戶的銅料,然后打造銅錢還虧本。
后來趙與芮用秦卓的礦礦,請史彌遠把銅料采購價提到四百五十文,當時趙與芮打造銅錢是賺錢的,但朝廷四百五十文收購的銅料打造銅錢還是虧本。
前面說過,兩宋一文錢幣每枚重量基本在3克到4克之間,按70銅比例,約有銅料25克。
南宋一斤六百克,可以鑄240個。
而一斤銅料要四百五十文,僅以銅的收購價計,朝廷肯定虧本。
更何況銅錢中還有鉛、錫,還有人工費、機器損耗費,所以才會虧本。
最大的大頭,就是人工費和機器損耗費還有所謂的火耗。
全部收為國有后,朝廷就不需要支出四百五十文一斤的銅料錢,只需支付礦工工資。
理論上,一個礦工一天創造十斤銅料,加幾斤錫鐵,就能鑄幣近三貫錢。
而支付給礦工全家的工錢,只需一百文到一百五十文。
所以把礦收為國有是很賺錢的。
但挖的銅礦可不夠打造,所以趙與芮還從日本進口生銅,用白糖換日本生銅,同樣血賺。
趙與芮又在信州改革了造幣方式,加強了監管力度,通過對官員的監管,把最容易貪腐的火耗降到幾乎為零。
成功之后,就把全國礦場收為國有,自己鑄幣,這樣既不會虧本,又能血賺。
趙與芮的方式其實很簡單,和后面的元朝學來的。
鑄幣司的官員你別和我說有火耗,他把全國鑄幣司官員叫到京城來,親眼看這邊的工人怎么鑄幣的。
當著他們的面,趙與芮的工人用一斤銅料和配同的鉛錫等打造了近兩百四十文一文錢,最后有一些損耗時,可能有十幾枚銅錢重量略輕。
然后皇帝問官員們,有火耗嗎
官員們只能說沒火耗。
那就行了,你們去各地鑄錢司,如果有火耗出現,要么你們自己賠錢,要么斬。
朝廷讓你們監管造錢,你要出現火耗,就是你們監管不力,自己賠。
趙與芮通過收為國有的方式,不但能大量打造銅錢,還能賺錢,最主要的一條,還是對官員的監管。
無論古代還是后世,所有事情沒干好,都是人為的。
人是一個王朝統治的基礎,趙與芮認為,他只要管好人就行,只有管好了下面的人,下面的人自然就能幫他管好這個國家。
如果國家管不好,肯定是他的錯,因為他沒有管好自己的官員。
但杜范的銅錢鑄的挺多的,支出同樣不少。
打造銅錢相關的礦場,包括銅礦、鐵礦、鉛礦、錫礦等,全國大小礦場五十多個,礦工和鑄錢工匠接近十五萬戶,最大的礦場還是信州趙與芮以前的礦場。
這時杜范道,去年戶部鑄錢司總計支出是五百六十萬貫。
打造銅錢六百五十萬貫,實際只賺了九十萬貫。
群臣聞言嘩然。
沒辦法,礦戶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