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宋軍騎兵的札甲又與步兵不同。
騎兵札甲重五十斤,防護力也不錯,據說很多人里面還會穿皮甲或半副鎖子甲,都是在學蒙古人。
高智耀看這兩部宋軍九千多人,帶了六百輛馬車,約三千匹馬騾。
馬車都比較大,還有朝廷新造的大馬車。
新馬車最大負重為一千斤,需四匹馬騾,宋軍步騎帶了一百五十輛。
這六百輛馬車帶了很多干糧,包括宋人自己的干餅,學自蒙古人的奶酪、牛肉干,宋人自己做的豬肉干,少量水果干、還有大量的帳篷、少量工具等等。
據孟瑛說,宋軍共三萬人馬,只有步營帶了一百車米糧,約三百多石。
正常情況下,這點糧食給一萬步營吃,也就三四天功夫。
這時高智耀就看出來了,宋軍完全在學蒙古人,以戰養戰,主食以肉干,奶制品,少量糧食作為粥湯類補充。
此時孟瑛告訴高智耀,蒙軍有的東西,他們幾乎都有,但他們有的東西,蒙軍未必有。
宋軍步營和騎兵每人都背著行軍睡袋,同時馬車和馬騾上還帶著防寒保暖物資和帳篷,防止雨季,保護馬車和用具。
隨軍另有五十名工匠,專門修補大車、兵器和火炮。
隨軍另有五十名郎中,更是讓高智耀震驚無比。
這時代的戰爭,沒有誰會在三萬人的軍中,帶五十名郎中。
宋人是第一個這么干的。
但宋朝地方醫生可不多,就這五十名郎中,幾乎云集了蜀口一線好幾個州縣的才夠。
高智耀還注意到一個細節,宋軍運輸的馬騾,除了有驢騾外,馬大部份都是母馬。
這同樣學自蒙古人。
母馬在行軍中可以和公馬溫存,能生小馬,還可以產生馬奶,用來制作奶酪。
攻打吐蕃可算是遠征,但宋軍一切都在學習蒙古人。
這讓高智耀相信,如果等宋人足夠強大,遠征草原甚至漠北的事,絕對是可能的。
十三日最后一批步兵三千人到了,這批步兵個子不是很高但看起來相當兇悍,后來高智耀才知道是川軍中的播州土司楊氏出的兵。
播州楊氏在南宋中后期跟著余玠與蒙軍到處血戰,立下無數功勞,在余玠死后,襄陽又被破,元朝專門招降,讓其繼續統治播州,這才投降。
其后一直到明朝萬歷被滅前,俱是當地大佬。
十四日,孟珙在沔州集合了三萬宋夏聯軍,騎兵兩萬,步車一萬,群牧所、工匠、郎中等各類人員一千多。
全軍有近五萬馬騾,七百多輛大車,聲勢浩大,其中戰馬數量,甚至比當年開禧北伐的全國宋軍加起來都多。
當天清晨,孟珙召集全軍指揮以上說話。
宋軍目標是疊州趙阿哥昌,以偷襲為主,若偷襲不成,強攻時,第一支進城的兵馬以指揮級五百人為單位,拿全城財富十分之一。
孟珙話音剛落,現場西夏人瘋狂大叫,表情振奮。
孟珙又道,工匠不殺、郎中不殺,馬牛羊駱駝統一分配。
他沒說其他殺不殺,西夏人顯然更加的興奮。
簡單幾句話說完,先鋒李平夏帶著六千騎兵率先出發。
他的騎兵一人雙馬,一匹馬載人和睡袋,箭刀、水袋等物,另一匹馬載札甲和干糧及防寒保暖用物。
浩浩蕩蕩往西和州而去。
李平夏走后,沙德爾帶四千西夏騎兵緊跟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