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全英猛的喝止他,飛快伸手抄起一袋袋白糖往筐里放。
這,賈似道突然瞪大了眼睛,只見筐底下有個像黑色的鐵桶或木桶,里面不知放的什么東西。
才看了一眼,全英已經扔了幾袋白糖進去蓋住那黑桶。
撲通撲通,賈似道莫名的心跳加速,也不敢哼聲,趕緊揀起地上的白糖往上面扔。
起身的時候,他感覺到剛剛那民夫眼中精光閃動,看了他一眼,好像在鄙視他。
這時他才發現,全英帶過來的民夫里,有些都是與眾不同的。
像挑白糖的這些,似乎都比較壯實。
數日之后,賈似道跟著大隊的馬騾馬車,終于來到潼關。
親眼看到這里后,他終于知道潼關有多險要了。
潼關是連接關中和中原的戰略要沖。
戰國時,當時最重要的還是函谷關,但隨著時間流長,自漢朝以后,黃河水位開始下降,車馬行人可以直接通過露出的黃河河灘,繞過函谷關,于是,漢朝便在崤函通道上設立了新的防線潼關。
潼關在歷史上有三次變遷,都是因為雨水沖刷,出現新路,而不得不改變。
漢朝麟趾原先設潼關,麟趾原北面是黃河,南面是秦嶺。
麟趾原地勢復雜,易守難攻。
賈似道跟著馬車隊伍進來時,就沿著秦嶺小道而來,小道叫黃巷坂,寬約四五步,左側是高聳崎嶇的秦嶺,右邊是黃河,人馬只能走中間,也就四五步寬。
僅看這路寬,和地勢,就知道大軍都不好走,守軍人數都不要太多,往前面一堵,你左側是山,右側是黃河,看你怎么過。
這可是漢朝往潼關的必經之路。
但這還不是最難的。
就算你通過黃巷坂要去麟趾原,還要通過五里暗門。
五里暗門谷深坡陡,道路奇險,最窄的地方,僅容一人或一馬通行。
你想想,這種地方,派幾十個人輪流守在那,千軍萬馬都過不去。
而且你運糧的馬車根本上不去。
當時這邊是伏兵第一地,誰守潼關,必然要這里埋伏伏兵。
只要攻過五里暗門,往上爬坡之后,就來到麟趾原。
這邊是漢潼關所在,你要集合兵馬能攻破潼關,就能往下進入禁溝,沿著禁溝往北走,這就能來到寬闊的關中平原,前方再也沒有任何東西能阻擋你騎兵的縱橫了。
這便是漢朝自潼關進入關中的主要線路,當然反過來,關中進漢朝,也是這么走。
但到了隋朝時,麟趾原上因雨水沖刷,又形成了一條新的溝渠。
這下大軍既不要翻五里暗門,又不用經過漢潼關,可以直接通過麟趾原,進入禁溝,然后往北進關中平原。反過來,關外的兵馬也可以不經潼關進中原。
但這事也好辦啊,隋朝立刻搬遷潼關,在新的渠溝上面,又建了個新潼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