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兩千料尖底遠海船正在岸邊靜靜的等著。
三角帆布置和船身方向平行,所以又叫縱帆,他利用了類似于伯努利原理,豎帆之后,由于背風面的空氣流動速度快,壓強就小,迎風面空氣流動速度慢,壓強就大,這樣就會產生一個迎風面向背風面的推力,再因為是豎帆,就是船帆和船身是平行的,就會把船向背風面推。
但是一直這樣推是會翻船的,所以小型的三角帆船走的都是之字形。
可大型船只走之字形也不行啊,所以就產生了多桅船。
采用橫縱結合的方式,將方帆和三角帆并用,這樣無論順風還是逆風,都有不錯的船速。
必要的時候,可以隨時升降方帆或三角帆。
歷史上從兩桅到三桅四桅,都是逐步進化改進,經過無數代人的試驗。
趙與芮現在也是剛起頭,第一艘打造成功的多桅船是兩桅。
主桅掛方形大橫帆,后桅掛三角帆。
這也是著名的卡拉克帆船的雛形,是十四世紀第一種多桅兩帆船。
這種船當時出來后,既能在大西洋的強風中高速行駛,又能在地中海多變的貿易風操控自如,很快得到了推廣。
現場官員向趙與芮解說了之前他們的短距離試航,的確和皇帝所說的那樣,順風逆風都可以,速度比以前的船快了很多。
他們從臨安城出發,到濟州島,來回兩千四百里左右,同時用了兩艘船,一艘老式船,一艘新式多桅船。
前者來回用了十二天,平均日速兩百里,平均時速才八里左右。
新船來回用了八天,平均日速三百里,平均時速十二里左右。
當然,這只是當時的速度,在不同的時間,遇到不同的季風,速度體現也不會相同,總體來說,新船速度大增是肯定的。
趙與芮走在船上,一邊聽一邊看,官員和工匠們對皇帝都是一臉欽佩的表情,因為這是皇帝提出來的,即便皇帝沒有參與制造。
趙與芮這時拍拍一根桅桿,突然把四周的船監官員嵇安和幾個匠官叫到身前“這船既然可以兩桅桿,是不是也可以三桅桿四桅桿,然后添加不同的橫帆豎帆”
眾人先是一愣,接著紛紛點頭,嵇安道“回陛下,是這個理呢。”
“你們再試試,先弄個四五百料小船試試,三桅或四桅的,然后試著豎橫帆各種搭配,看誰最快。”
“是,陛下。”眾人趕緊答應。
趙與芮應該知道可以三桅四桅,但不知道縱橫帆怎么搭配。
后世的著名的蓋倫帆船是前兩桅橫帆,后兩桅豎帆,這也是風帆戰船的巔峰了。
“等等。”趙與芮這時又捏了捏風帆“這是單層的是不是也可以多層”
眾人相互看了下,接著也紛紛點頭,可以試試。
后世的發展就是多層風帆加多桅。
趙與芮只是就把后世知道的東西說了出來,但至于怎么弄,他就不知道了,全得靠工匠們自己琢磨和試驗。
最后他抬頭看看天色,想起這還是大清早。
這多桅船出來之后,從臨安到定海,來回一天都不要,上午出發,晚飯還來的及回來吃晚飯。
他當即轉身招呼身后的人“走,咱們去定海水師大營看看。”
眾人紛紛驚呼“陛下。”
誰也沒想到皇帝突然要離京。
但趙與芮道,現在臨安到定海一天能跑來回了,去看看水師就回來。
眾人勸不住,只好紛紛上船,也順便試試這快船有沒有這么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