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文武看到皇帝紛紛要下跪。
“快進去,快進去,今天有些冷,以后在里面等著就行。”趙與芮的意思,不用每次到外面接朕,天寒地凍的你們在里面等。
大伙也知道皇帝性格,更簇擁著趙與芮進入大院。
里面三步一崗,五步一哨,防守非常嚴密,每兩隊巡邏還能看到帶著一只狗,這也是大宋特有的守衛,在晚上很有用。
晚上時,匠作局會消減哨崗,讓大伙得到休息。
匠作局晚上派巡邏在匠作局外面,帶著狗沿圍墻轉圈。
而這里的圍墻高達六米,上面還有尖剌,每百步有哨樓在高處,基本是不可能有人能翻過來。
進入匠作局后,趙與芮就直奔廣場了。
他不喜歡和官員們客套,有什么事就直入主題。
官員們也知道他的性格,等他到了廣場上,早就安排好了一切。
廣場中間擺著一張長桌,等趙與芮走近后,就能看到一把新的步弓。
這是匠作局根據他的描述和指導打造的新步弓,類似后世復合弓。
復合弓和反曲弓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兩端是往前彎曲的,后世可以用蒸汽處理和用力挽此壓層物,這樣產生的后彎,可以產生更大的力量。
如果再加上滑輪等物,就可以達到省力的效果,從而讓二十磅的力,拉出五十磅甚至更高的力量。
趙與芮現在沒辦法用蒸汽處理,好在后世還有一種方式,就是分段。
這時有匠作局官員上前向趙與芮解說了。
中間一段采用的是柘木,柘木是造弓最好的木,其次是檍木和柞樹,最差的是用竹。
用竹的多見四川苗軍等其他部族。
而宋軍入高麗時,也能看到高麗軍中有竹弓,非常省錢的。
弓的兩頭用了牛角,以本白、中青、未豐之角為佳;“角長二尺有五寸近五十厘米,三色不失理謂之牛戴牛”,這是最佳的角材戰爭時期,一只角的價格就相當于一頭牛,故稱之為牛戴牛。
現在趙與芮的新式復合弓需要分段,所以還有中上部,然后才是兩頭。
中上部用了鐵梨木,這是一種用來造船和造車的硬木,韌性不足,非常強硬。
但因為復合弓中上部不需要太大韌性,完全靠后面的兩頭和滑輪,所以是很好代替柘木的材料,這也是工匠們經過大半年試驗的結果。
此時趙與芮正把新弓拿在手上,入手有些沉,因為加了兩滑輪,滑輪用黃銅打造,重的就是這兩個滑輪。
后世用鋁合金比較輕便,但這會趙與芮也不知道配比,只能黃銅先用著。
“弓弦以動物肌健筋,通過反復捶打去除水分,再用酸奶浸泡,最后用梳子梳理,就能像發絲一樣細膩。”
用酸奶浸泡還是學自蒙軍,可以去除脂肪,當然,現在可能沒有脂肪的概念,但用酸奶等酸性泡出來的弓弦會更好更耐用。
這會弓弦有很多種,草原上的馬背民族基本用獸筋,獸皮做弓弦,大宋有用筋,也有用麻絲扎繩神臂弓,還有用柘蠶絲。
而膠主要能用的有鹿膠、馬膠、牛膠、鼠膠、魚膠、犀膠六種膠,當然在宋軍中,以鹿膠、馬膠、牛膠、鼠膠、魚膠為主,最多的是鹿膠、魚膠。
趙與芮的濟州島和大員島養了大量的鹿,高麗那邊也有交易鹿過來。
趙與芮養的鹿和高麗品種一樣,都是大型的山鹿。
鹿肉可以制成肉干當干糧,鹿皮可以制甲,鹿膠、鹿筋用來制弓。
當然,根據經驗來看,魚膠是最好的,也是目前宋軍主流,畢竟宋軍不缺魚。
通常宋軍用魚膠用在重要部份,獸膠用在不重要的部位。
因為復合弓的弦比正常步弓長兩倍,所以弓弦的范圍就小了很多。
宋軍用牛筋和鹿筋和柘蠶絲,取筋必需得整條長長的筋,而且牛鹿體型一般都比較大。
有時一頭牛和一匹鹿,只能取脊梁上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