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天工開物就有記載“凡牛脊梁每只生筋一方條,約重三十兩殺取曬干,復浸水中,析破如苧麻絲胡虜無蠶絲,弓弦處皆糾合此物為之。中華則以之鋪護弓干,與為棉花彈弓弦也。”
從實用效果來看,柘蠶絲制弦容易,但彈性和射程不如牛筋,不夠耐用,可牛筋難取,數量較少也是個大問題。
趙與芮聽到這里,感覺這新步弓造起來不容易,特別看這兩滑輪就很費功夫。
“這兩滑輪要打造多久”趙與芮一邊問一邊輕輕拉著,有頓挫感,遠沒有后世復合弓的流暢,但能感覺到先重后輕,明顯是省力的模式。
“咱們用的灌模法。”官員繼續解釋。
即先做了個模,然后把黃銅融化,再灌進去,去掉砂后降溫就是一個滑輪,聽起來造的很快,但后面要打磨很久。
灌模法出來的模型比較粗糙,一個工人要打磨一個時辰才能形成一個完好的滑輪。
所有滑輪按趙與芮要求,大小重量幾乎一致,誤差不能太大。
當然,對復合弓來說,適當的誤差也不影響輸出。
“最遠射程達兩百步左右,有效射程可放到一百五十步。”聽這數據好像和神臂弓差不多。
但是他省力,比神臂弓射速也快。
現在連這些文官,甚至女子也能輕松拉起來。
這已經遠遠超過普通步弓,配上重箭的話,一百三十步到一百五十步左右都可以破甲。
趙與芮親自試了幾箭,果然射程夠遠。
“趙祺,你過來。”趙與芮這時叫來皇子趙祺。
眾文武目瞪口呆,然后看著趙與芮站趙祺身后,手把手教他拉弓,上箭。
第一次趙祺箭沒握好,把趙與芮也嚇了一跳。
好在調整后,第二次握好了。
才六歲的趙祺,憋著漲紅的臉,居然也拉起弓弦,當然,趙與芮的手這時一直抓著他的手,也有趙與芮部份力量。
“聽著,1,2,3松手。”
“嗖”隨著趙祺松手,利箭飛了出去,雖然沒有中靶,但飛到九十步外才落下。
四周頓時響起一片贊美之聲,都夸小皇子厲害。
“好玩不”趙與芮問兒子。
“好玩。”小趙祺一臉躍躍欲試的表情,似乎不過癮。
趙與芮叫過牛寶,讓他帶著小趙祺到邊上再射幾箭。
現場好幾個武將的臉上都露出羨慕之色。
“缺點呢,產量呢”趙與芮對新式步弓還是比較滿意,但受限于這個時代的科技,肯定有缺點。
這玩意缺點就是貴和打造難。
弓體要配合滑輪,工序就和普通弓不一樣,弓弦還長,關鍵加了滑輪之后,沒有普通弓耐用。
官員說,打造這把弓的成本是普通步弓的十倍,神臂弓的兩倍。
一個百人工匠,加五百工人的廠房,每年只能打造五萬把。
聽起來是不是很多
但是大宋年造弓弩可是巨量。
史載“弓弩院歲造角把弓等凡一千六百五十余萬張,,諸州歲造黃樺、黑漆弩等凡六百二十余萬。”
“如四川弓弩院年供應量可達弓弩數十萬,箭矢數百萬枝。”
這是趙與芮登基前大宋最高紀錄,朝廷加各地,全年打造各種弓弩合計超兩千萬張。
大伙口中的弱宋,可是有超乎想像的生產力,在此時的全世界,是獨一檔的存在。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