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楚材的意思很明顯,什么東夏遼東,都不要和宋軍去糾纏,也別管,要么就舉國之兵一起滅了宋朝,要么暫時議和,積蓄國力,等大蒙古變的更強。
窩闊臺問,如何才算更強
耶律楚材說,錢糧更多,地盤更廣,人口更眾,兵馬更盛。
其實就和原歷史差不多,蒙軍可以二次西征,先去打好打的,并且可以在西征中得到更多的人口和兵馬。
蒙軍二次西征出發十五萬兵馬,有三萬留在大毛那邊,真正往西去是十二萬。
回來時帶來了近三十萬,翻了一倍還多。
這還是蒙軍精挑細選,少量征用的情況下,如果想征發更多,甚至可以帶五十萬兵馬回來。
所以原本的二次長子西征,有可能也是耶律楚材提議,為下步滅宋,打下良好的基礎。
窩闊臺聞言陷入短暫的沉默,似乎在考慮耶律楚材的戰略是否有效。
倒是斡陳那顏,又問“你剛才不是說,宋人正在崛起,如果給宋人時間,宋人會變的更強。”
“黃河以北,已經在咱們大蒙古的統治之下,只要和宋人議和,雙方都會得到休養生息,給我們時間,我們同樣會變的更強,以后會有更多的糧賦,更多的兵員。”
耶律楚材說,當年初立十課稅使,大蒙古在黃河以北歲入銀錢折白銀計五十萬兩,絹八萬匹,粟米四十萬石。
到了去年,黃河以北歲入折銀六十二萬兩,絹近十萬匹,粟米約五十三萬石。
蒙古在地方的統治越來越穩固,征收的稅糧稅錢也越來越多。
明年起,當在其他各地全開稅課,建立地方正府,設立朝廷中樞官員屬于窩闊臺的,若西夏,西遼,蒙古等地也是如此,大蒙古全年能收之數能翻數倍計,如果再在西征所在地征收,全年賦稅,將遠遠超過宋朝,綜合國力和資源,也能遠遠超過宋朝,到時就算時間拖下去,蒙古也只會越來越強。
耶律楚材說的窩闊臺眼睛一亮,其他人則臉色發黑。
耶律楚材就是說的就是中秧集權,完善官制、法制、禮制,形成完整的稅收制度,征兵制度,從而提升綜合國力。
蒙古現在還在建國之初,初行的是軍政一體的制度,除了宗王宗室,只有萬戶,千戶,百夫長等統率軍隊的軍官,沒什么正式文官,耶律楚材這個中書令,是窩闊臺第一個正式學著中原冊封的宰相級文官。
而在地方上,比如原金國地盤,他們采取了耶律楚材的建議,基本沿用了金國的官員繼續在管理,在其他被征服的西夏,除了中興府有西夏官員外,其余地方都是當地軍隊將領管理。
而在蒙古,西遼,和西征的其他地方,基本都是用軍人在管理。
蒙古國現在的禮制也十分混亂,雖然也有貴賤之分,但沒有中原地區那種嚴格的君臣制度,在窩闊臺之前都沒有跪拜禮,是窩闊臺登基時,耶律楚材勸說察合臺以哥哥身份帶頭下跪,這才產生了跪拜禮,盡管如此,現在窩闊臺臺即位兩三年了,很多蒙古貴族見到窩闊臺也沒有習慣跪拜禮,更不用說高呼萬歲和陛下了。
至于稅賦就更談不上。
蒙軍西征也好,對中原用兵也好,都有不成文的規定,一旦攻城時對方反抗,不問老幼、貧富、逆順,除工匠外,全部殺掉,有時會留少數婦女和兒童成為奴隸。
而在屠城的過程中,所有財富均被一搶而空,后面城里都沒有人了,更沒有什么賦稅能收。
其余沒有被屠的城市,采用的是地方官員自行政斂和交納貢賦的方式。
這些地方官員大部分都是蒙軍留守的軍將,基本也都是蒙古貴族,他們隨意征收,聚斂橫財,然后才會有少量的交納貢賦,肥了自己,損害了朝廷中樞的利益。
直到耶律楚材設課稅使之前,大蒙古帝國控地萬里,卻在任何一城有屬于朝廷中樞的倉庫。
至于征兵制度也是如此,蒙軍人人算兵,兵糧自給,戰馬自備,只有兵器在自備不夠時,會由本部上官。
蒙軍本部要求,每人至少要有五張弓,五匹戰馬,隨時上戰場,抽到就去打仗,沒有軍餉,打戰中自己可以掠奪財富,就算個人所有。
另外每征服一地,會收編降軍,但在初期也沒有軍餉和供給,都是降將自己解決,他們有極大的自主權,還能在自己地盤征稅,因而形成了很多強盛的漢軍萬戶,契丹萬戶,女真萬戶。
所有的一切,在目前來看還是運轉自如,因為仆從軍都害怕蒙古的破壞力,沒有人敢反抗。
軍需物資也都是各部自己籌措,蒙古帝國帶幾十萬仆從軍,不用花一分錢一粒糧。
而蒙軍本部沒事就回自己的草原放牧,又不用花錢養兵,大伙都是自己養自己,所以也沒有軍需缺少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