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楚材認為,現在宋人皇帝是明君,但不代表以后也是。
只要耗死了趙與芮,等宋人新皇帝上來,宋人肯定會和以前一樣腐爛,而大蒙古就有了問鼎中原的機會。
當然,做為這個前提,得先和宋人議和。
蒙古人當然不答應,窩闊臺愿意,其他人也不愿意啊。
馬上有人叫道,為何要咱們防宋人,不如讓宋人防咱們,咱們可以先攻,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這才是我們蒙古人擅長的。
現場氣氛一時有點尷尬,議和不可能,打的話也有分歧。
斡陳那顏還是支持先打遼東宋軍。
但也有人提議先打宋人山東,先奪取山東。
還有人提議議先打鳳翔,將宋軍壓在四川,堵在潼關,這樣和以前與金國開戰差不多形勢,因為金國現在還沒滅,到時可以讓金國于腹背夾攻宋軍。
現場除了耶律楚材,幾乎所有貴族和宗王都要求和宋軍開戰。
特別是斡兒答。
斡兒答是術赤長子,術赤封地給了拔都,現在一直跟著窩闊臺,他提議三路發兵,征西遼西夏蒙軍攻鳳翔,打大散關,走當年拖雷干過的事,如果打不了大散關,繞道吐蕃,先打大理,走宋軍背后。
不得不說,斡兒答還是比較有戰略眼光,走吐蕃打大理,繞道宋軍背后,這是蒙古幾代大汗攻宋不成的情況下,最后才想出來的辦法。
現在斡兒答已經提前二十多年想到了。
另外兩路兵馬,一路從山西進中原和金國聯軍,一路從河北進山東。
西路軍十萬,中路軍三十萬,東路軍二十萬,動員六十萬即可。
這樣的話,不用征招西方的兵馬,甚至也不用動員北面拔都和漠北的人馬。
而察合臺次子拜答爾贊成耶律楚材的建議,要么不打,要么不給宋人機會。
招回西方北方各路兵馬,湊個八十萬,一起從山西進中原。
他的理由也很簡單,以前蒙古打仗,都習慣兵分數路,可以擁有足夠的移動能力和破壞力。
但宋軍和金國,西夏和西征的國家不一樣。
宋軍火炮比較猛,而間隔長,守城可以,野戰會被削弱,只有兵馬越多,火炮的威脅就越小。
如果宋軍出來野戰,雙方幾十萬上百萬大軍鋪開,宋軍肯定顧到頭顧不到尾,以蒙軍野戰移動能力,加上這么多兵馬,絕對可以打崩宋軍。
如果宋軍守城不出,蒙軍更需要大量的兵馬去蟻附,一個個攻破宋軍的城池,你兵馬少了消耗不起的。
現場貴族們都要和宋人干仗,拜答爾更是要舉國之兵去打,這基本就是滅國之戰,雙方無論誰輸了都可能完蛋。
窩闊臺這新任大汗上臺還沒兩年就要做出這種選擇,弄的窩闊臺心里也毛毛的。
窩闊臺沒辦法,左思右想,再次看向耶律楚材,問他什么意見。
耶律楚材長嘆道,如果一定要打,建議先打山東。
因為中原歷代王朝,從北往南統一天下的,莫不要先攻略山東。
拜答爾立刻道,金國不是拿下宋朝山東,不一樣被擋在長江以北。
當天大伙吵來吵去,也沒什么結果,窩闊臺基本確定,貴族們都要和宋人開戰,但怎么打卻有分歧。
這就證明他這大汗沒有威信,也沒有實力。
如果成吉思汗和拖雷還在,兩人都能決定如何打,怎么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