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不約同想到這個問題。
若是大汗還活著,恐怕立刻要召集重兵,和宋軍一決高下
可能發現自己剛才說的話有點影響士氣,窩闊臺又道“也可能我們想戰,對方想和。”
“宋軍有很多火炮,如果他們想和,一心守城,咱們逐城去打,可能毫無作用,想打也未必打的起來。”
耶律楚材立刻道“陛下說的有理。”
確是這個道理。
以前蒙古無論和誰打仗,基本都握有主動權,想進攻就進攻,想撤退就撤退。
現在你和宋軍打可就不一定。
宋軍不想和你打,只要死守城池就行,人家有火炮,蒙軍的投石機基本沒什么用,想去進攻宋軍的城,比較難艱。
而你還得防著宋軍主動出擊,打蒙軍的城池。
宋軍火炮犀利,攻城容易,蒙軍現在很多城池左右為難。
你城門不設防吧,怕宋軍突然來攻,你要設防吧,自己出不去。
所以現在蒙軍占據的城池中,各守將都在城門邊堆積了大量的磚石,一旦發現宋軍,立刻就要堵城門。
“陛下。”耶律楚材又道“宋軍現在出兵都是不經廷議,有時前面打完了,朝廷的文武官員都不知道,趙與芮這人是不講武德,不按套路來的。”
耶律楚材這句話才是重點。
因為歷朝歷代以來,包括他們大蒙古,如果要打仗,肯定也是要召集各貴族一起來商議。
像宋廷以前都要在上朝時議論,皇帝和大臣們共同商量,如何打仗,出多少兵馬,以誰為大將,要多少后勤,甚至走什么路線。
如果有對方細作在宋朝京師,往往上午廷議的事,到中午就已經傳得遍處都是是,可能連小商小販都知道。
但現在趙與芮他不按套路來啊,現在宋朝軍事從來不在朝議內容當中。
而且很多武官都不一定知道。
比如趙與芮如果只想在山東用兵,可能就只和山東大將私下商議,隔壁兩淮的武將,要等打起來才會知道。
趙與芮如果想在四川鳳翔一帶用兵,只會與四川制置使孟珙和鳳翔守將商量,四川其他地區的守將都可能不知道。
趙與芮這么不講武德,也不按常規套路來,這給蒙古的防守壓力就比較大。
比如當初宋軍什么預兆也沒有,突然就進攻大名,一天之內就把大名打下了。
“臣以為,從原西遼,到原西夏,甚至山西,河北,遼東一帶,都要加強防守,加派哨騎,宋軍不知何時會發動進攻。”
現在耶律楚材就是這個意思,你們別想著派兵去遼東打宋人,聯盟東夏的事,首先東夏未必領情,也不一定會和蒙古聯盟,其次,你還得防著宋軍來打咱們。
當然,最好的辦法就是和宋軍議和,先休養生息,鞏固統治,等過個幾十年,用漢人來打漢人。
耶律楚材這人腦子里其實很向往中原政權,骨子還是以儒家思想為主,要不然他的兒子們也不會專門學宋人的儒學和禮儀。
他就是想勸蒙古人改制學習中原,鞏固統治,建立正式的皇朝,然后再和宋人一較高下。
畢竟前面有金國這個很好的例子在。
同樣崛起在黑山白水間,金國就占據了中原,理論上已經成為了正統皇朝。
而且幾十上百年后,很多漢人以金人為榮,根本不搭理南宋的。
這樣發展不是挺好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