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與芮這話在古代還是相當震驚的。
要不是知道趙與芮為人,大伙也和趙與芮共事了多年,換個皇帝的話,所有人要跪下稱有罪,稱不敢了。
陳戴則立刻在心里想了下,要是我是皇帝,肯定現在不能干,留給下任皇帝再說吧。
大宋朝在趙與芮治下蒸蒸日上,陳戴這種官員,是很希望不折騰的。
這種官員在和平時期非常優秀,也可以重用,但現在是什么時候
蒙古在北邊虎視眈眈,隨時可能南下,趙與芮希望提升國力,對抗蒙古,不折騰是不行的。
其他官員只看到治理黃河需要大量的勞力,財力,消耗國力。
但趙與芮現在不缺錢也不缺人,朝廷有錢,外面有人。因為他打算讓以后戰場上的俘虜來干這些事。
你和平時期要征發民夫,戰爭時期是可以利用俘虜的,現在趙與芮手上就有大量的非漢族俘虜和百姓,都可以用來當免費勞力。
這個時候不用,等和平期不打仗了,沒有勞力來源來再動員國內百姓嗎
皇帝的心思大伙暫時是猜不到。
但聽皇帝說完那句話后,所有人還是先保持了沉默,似乎真的在考慮自己是皇帝會怎么干
片刻之后,還是吳潛先開口“臣以為,當先治理李固渡以東的黃淮流域。”
吳潛說的就是神人杜充缺堤的后遺癥。
這確實是現在大宋,甚至將來元明都頭痛的重要河道之一,影響了后世七百多年。
四周一片嘩然,顯然很多官員們認為這難度太大。
不然后面元明兩朝也不會一直沒搞起來。
當然了,明朝也是大力花了力氣的。
現場官員似乎大部份都反對吳潛的主張,許世琦更直言可先從小開始,以運河到淮河,然后再黃河,逐步漸行,這主張似乎不錯,現場好多人表態支持。
但趙與芮是什么人啊,他就不怕步子大,立刻又問吳潛“你繼續說,說說你思路。”
“臣斗膽。”吳潛環視四周,沉聲道“我朝已經收復故土,還擁有了寧夏西夏,臨安城,已經不適合做為京師,以陛下之雄才偉略,將來定要遷都。”
吳潛第二句話就技驚四座,除了趙與芮,其他人都被震驚到了。
因為遷都的事,去年就陸續有人上書,大部份人都要遷回開封,趙與芮留中不發,群臣們也不知道皇帝的意思,但目前還時不時有人上書遷都的事。
吳潛認為,皇帝趙與芮對自己不高興做的事,肯定要駁斥甚至怒斥,當年他要收地主的稅和田,官員們大力反對,結果如何直接開殺。
所以遷都的事,皇帝雖然留中不發,但也沒有駁斥,皇帝肯定在考慮。
他顯然猜對了,趙與芮對他這句話也沒什么反應,只是看著,示意他繼續說。
同時趙與芮心里也是暗暗稱贊,看看,什么叫格局,這就叫格局。
其他人只看到治理黃河,吳潛已從治理黃河,想到了遷都的事。
此時吳潛在趙與芮眼里,已經比其他人高了一眼。
“將來無論我朝遷都到何地,運河用的最多,我朝運河承擔了漕糧、漕銀、軍需的運輸,還有商貿往來甚至官員、考生、使客流動等各種職能,維持運河的暢通可謂是我朝的國本,重中之重。”
“善。”趙與芮點頭,認為吳潛非常有眼光,說的沒問題。
這下其他大臣們似乎也沒有反對,大宋的水驛道相當重要,別說漕糧什么,大宋現在大量的軍需,火炮都得靠水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