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運河又和淮河,黃河相連相交錯,他們的治理是不可分割的,當統一考慮和規劃,集中治理,多點齊開,甚至還得把黃淮入海口也考慮進去,爭取用最少的人力和財力,做出最好的成績。”
不得不說吳潛相當厲害,眼光也特別看的遠,他這套說法要在近三百年后,到明朝中后期時才由明朝水利專家潘季馴提出來。
以前大伙治理水利,就是今天黃河出事就搞黃河,明天淮河有事,就搞淮河,過幾天有官員正好在運河邊上當官,就治理下運河,大伙都是各干各的。
包括吳潛在慶元府,汪綱在紹興府,大伙雖然在一個省,但也是各干各地盤上的。
原本歷史上第一個提出統一治理,把運河,黃河,淮河和入海口四個一起規劃的是明朝潘季馴。
現在吳潛在趙與芮的面前率先提出統一規劃,集中治理,先把黃、淮、運河各地段全部認真勘察一下,然后決定,哪邊需要疏通,哪邊需要筑堤,哪邊需要加高,哪邊需要堵塞,有順規劃,統一治理,效果肯定會是最好。
而且吳潛說前期工作工部相當官員已經做了許多,因為皇帝早就想治理河道,工部官員這兩年一直在外面跑。
吳潛看過資料,但覺得不夠完善,工部跑的地方隨意,主要還是以以前的經驗,他需要再帶著人跑一下,大宋境內的黃河,淮河,運河他都要跑,還要一邊跑一邊設計,估算成本和人力,最后再遞交方案,和所有人專家一起研究決定。
吳潛都沒說要問皇帝意見,直接就是說和專家們一起研究決定。
其他官員都有點怪怪的。
但趙與芮當然不介意,扶案笑道“專業的事,就得專業的人辦,吳愛卿說的好,按愛卿所言,預計要多少年,花多少錢,要多少人”
吳潛道“前期勘察設計最少還有一到兩年。”
四周又是嘩然。
因為大伙已經在外面干了兩年,沒想吳潛還要一兩年。
但吳潛這次是要把黃河,淮河,運河一起治理,一兩年確實不多。
“整個治理,最少得年,長的話,得八年九年,甚至十年以上,各地動員民夫當以百萬計,耗費以千萬貫計。”
眾臣又是驚嘆,這簡直就是浩大的工程,可以和楊廣開運河相比了。
趙與芮臉色不變“運河水驛道是重中之重,朕要我大宋的運河四通八達,可能還需要疏通挖理新河道”
吳潛斷然道“這可能需要一兩代人,幾十年的時間去干。”
當然了,他最后道,這得保證國內國泰民安,沒有戰事,且不能像楊廣一樣瘋狂透支國力和百姓。
吳潛膽子也挺大的,直接說不能像楊廣一樣。
眾人都替他捏把汗。
趙與芮卻很高興的,當下決定成立黃淮運河及入海工程局,隸屬于工部,但歸皇帝趙與芮直接管。
吳潛為工部侍郎兼局長,從工部和地方抽調大量水利專家,第一年拔款一百萬貫,專門讓他們在外勘察,設計,確定方案和需要治理的地方。
進入元貞二年,趙與芮確定了未來十年的一件大事,統籌治理黃淮運河及入海口,這件工程和楊廣開運河一樣,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只要不急功近利,慢慢來,不瘋狂透支國力和百姓,還是可以干下去的。
為此趙與芮決定,以后打仗勝利后,盡量少殺,將俘虜全用來治理黃河,當民夫用,可以是免費的勞力,同時將別國的百姓也可以強行征發為民夫。
鏡泊湖冬天最低約為零下十度左右。
今天一大早,李亮帶著周勇,鄭有財來到湖邊,就見很多孩子正在湖面上溜玩,現場還是非常熱鬧。
前年七八月份,李亮等人跟著遼東都司長春軍,歷經數千里,跋山涉水來到皇帝趙與芮指定的長春城,參與建城的大事。
當時現場還有一萬高麗人在幫忙,之后陸陸續續,從高麗方向又來了三萬民夫,大宋從前年八月到現在一月,一年半的時間,先后移民過來一萬多戶,長春城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被建起來。
目前長春城還沒有完全建好,因為城中現在有三千駐軍,一萬多戶漢人,四萬多高麗人,總人數接近十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