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兩宋還有沿海制置使,沿江制置使。
這些都與地方制置使不同,但聽起來似乎又差不多。
趙與芮任上已經經過一件改制,裁減了相關的沿海,沿江制置使,都合并到地方。
但南宋的地方以前還分兩浙東路,兩浙西路。
趙與芮后來也改過,但那時還是發展優先,著急和金蒙對抗,改的比較忽忙和簡單。
當時被他受信任的大臣們也不多,很多地方都是合并起來讓一個人負責。
現在趙與芮在位超過十年,牢牢控制全國,也培養了一大波可以值得信任的正直清正又有能力的大臣。
所以趙與芮要重新規劃,固定路省。
他率先提問,以后用省還是用路。
其實在開會之前,他已經單獨和首輔李宗勉,副相魏了翁,葛洪等人商議過。
大部份人在聽趙與芮解釋后,都傾向用省。
趙與芮先和重要的核心大臣溝通,然后開內閣會議的時候通常能得到有力的支持,同時還表現的他尊重大臣們的意見,不是皇帝的一言堂。
趙與芮話音剛落,鄭清之率先開口“路和省有什么不同”
趙與芮注意到趙汝述先看了眼鄭清之,鄭清之才開口。
這兩人以前都是史彌遠的心腹,這會看來還是一派的。
但趙與芮的內閣就是故意安排了一波史彌遠以前的手下,用來制衡另一部官員。
他不能讓內閣全是清正廉潔或忠厚正直的大臣,這樣的話他這皇帝也不好辦事。
僅李平夏和沙德爾等人在西遼等地,大肆屠殺蒙古牧民這事,包括還有被遷移去的漢民,有些大臣能頂死皇帝。
趙與芮在朝中重用的還是本性比較正直,傳統的人較多,這些人多半比較圣母,治理地方會關愛百姓,但是肯定不能用全這種人。
鄭清之在歷史上也算名臣,正直不正直就不好說,反正大的壞事不會干,但針對政制對手時,也手也挺狠的。
他現在在朝中和趙汝述、余天錫,梁成大四人一伙,算是一個派系。
這四人當然有個共同點,都是史彌遠以前的心腹手下。
另外李宗勉、魏了翁、李皇、秦卓四人算是一伙,他們都是最早跟著趙與芮的,除了李宗勉略有點圣母外,其他三人都還好,皇帝干什么都支持,屠城也能當沒看見,算是實用派。
用趙與芮的話說,戰爭中只要能減少已方傷亡,什么事都可以干,只要能打贏,什么手段都可以用。
另外像徐元和杜范跟趙與芮稍微晚點,但比較靠攏上面四個,也勉強算一伙。
其余的葛洪、鄧若水,楊長孺,胡夢昱、黃樸、謝方叔等人就是算比較傳統的,或正直的大臣。
皇帝有些急功近利,或下手比較狠的事,他們都會聯合起來勸柬下,有時甚至會反對,當然,基本反對無效。
內閣中喬行簡是比較特殊的一個,不和誰拉幫結伙,但總體來說,也算開明派,最早贊成和金結盟,先對付蒙古的。
在趙與芮與金結盟后,又突然反水偷襲金國時,喬行簡也沒哼聲,只有葛洪這批人感覺皇帝不講道義,沒有武德,沒有儒家思想。
趙與芮開口后,鄭清之先發話,趙與芮還是挺滿意的。
朝中有趙汝述、梁成大這樣的奸臣黨余天錫和鄭清之雖然和他們一伙,但其實不能算奸臣,只是大伙以前是史彌遠部下,才團結在一起的是很有好處的。
因為奸臣們永遠是迎合皇帝的。
所以只要趙與芮的提議,這些人都會支持迎合,再加上李宗勉那派,趙與芮想辦的事,只要提個頭,都不需要以皇帝的身份去壓制,基本都能在內閣通過。
“路的話,路一級的主要官員和以前差不多。”
“但是改省的話,相關官員的稱呼可能要換,還要添加新的品級。”
趙與芮說完,轉頭示意吏部尚書李皇解釋下。
吏部尚書李皇以前是刑部尚書,干了五年后,于寶慶六年和戶部尚書杜范換了。
現在元貞二年,又換成吏部尚書。
這些尚書和內閣成員里,除了工部尚書徐元是工匠出身,比較專業,一直沒換,其他各部基本全都輪換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