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皇道路的話,主官以前一樣不變是制置使和副使,下面還是各司郎中,這是寶慶二年趙與芮登基第二年的改制,路一級有十個司,相當于后世省里面的十個廳,前面所說的沿海制置使,沿江制置使,包括以前的鹽科鑄錢什么都組合到這十司里了,這讓當時的制置使權力大增。
當然,當年的制置使眼前的內閣有好多人干過,都是趙與芮的心腹。
這次要再加一個司,叫朝資司,這個司對應朝廷中樞的海貿部現尚書為秦卓。
所以如果還叫路的話,其余不變,只是多了個朝資司,其功能是管理下面的廠。
以前朝廷在下面有各種廠,像船廠什么歸工部,鹽場,礦場等以前是歸商稅部。
白糖廠、絲帛、陶瓷等進出口業務歸海貿部。
朝資司成立后,歸屬海貿部直接管理,地方制置使算是雙重管理部門,但主要還是海貿部。
一般正職由朝廷確定,副職可以由地方推薦擔任。
鄭清之聽到這里又問“朝資司主要干什么的”
“除了船廠還屬于工部,其他的廠場,包括白糖廠都劃歸朝資司。”秦卓道。
因為朝資司對應海貿部,其實就是劃歸海貿部。
大伙不由看了眼秦卓,這秦卓的海貿部權力又大了,管的全是賺錢的。
其實就相當于把后世的朝廷企業都劃到一塊。
朝廷當然也是支持民間商人的,但對于帝國的擴張來說,朝廷能賺錢是第一要素,不然他支付不起龐大帝國的開支,所以做大大宋朝的朝廷企業也很重要。
當然了,他不能讓下面的人把什么七大八姑八大姨那種全塞進朝資司里,弄的人員臃腫,每年還虧損。
以后朝資司的各廠,都是優先從退役軍士里選補員工,當然也可以世襲。
軍士為們帝國擴張付出,這種優待是正常的。
但世襲只能一個直系親人即兒子女兒那種,沒有直系親人的才可以是旁系。
這是防止有些人把七八姑八大姨,一家子親戚從都弄到朝資司里。
而且同一個家族里,世襲只能三代,超過三代,你們家必須還得有人去當兵,然后回來接著世襲三代。
當然了,朝廷以后五十抽一,每五十戶抽一戶,如果抽到了,你也沒話說,先當兵再回來世襲朝資司。
這朝資司在現在這時代還算比較復雜,李皇解說了半天,大伙似懂非懂。
但大部份明白了一件事,以后大宋朝的這些廠場里的人,都是朝廷養著,且可以世襲。
當然,趙與芮登基之初,重要的國企也是朝廷養著的,所有的礦場也是。
唯一的不同就是以后可以世襲了,工人們的后代還是工人。
這時趙與芮開口說話了“為防各工廠礦場中相關人員的無序擴張。”
“多少產量,確定多少人數。”
“產量利潤不變的情況下,工人數不能增加。”
“產量利潤減少,還會消減相應的人數。”
“即要保持朝廷每年有贏利,如果虧本了,豈能再增加人員,增加開支”
朝資司可以世襲,這種有好處的事,以后地方官員肯定想法設法安排自己親戚進去。
趙與芮首先優先退役軍士,然后要保證贏利,或至少不能虧本太多。
比如有些產業,可能還是會虧本,但朝廷可以接受。
像以前的鑄銅錢,都是虧本的,現在造船廠,也是虧本,因為朝廷造的都是大船,全部由朝廷自己用,只有投入,沒有收獲。
這時管朝資司的秦卓說話了,以后朝廷朝資司在地方可能參與擴大更多行業,比如絲廠,陶瓷廠,酒廠,甚至酒樓行業。
只要能賺錢的,朝資司都干,而且必須要賺錢,一旦虧本,就得追究相關主官負責人的責任。
大宋朝原本就是有官辦的陶瓷廠,酒廠,但規模不是很大,民間比較多,出口這些產品時,有時還會和民間購買,絲綢等織物出口更是從民間收稅及收購為主。
現在朝廷要加大辦廠,到不是和民間爭利,主要朝廷可以從海上貿易中出口到更遠處。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