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與芮很快又來到另一個區域。
許厲也帶著幾個工匠在等著皇帝陛下。
現場有火炮擺在地上,他們將向皇帝陛下演示新型的木托炮彈。
之前的炮彈和火藥一起在炮膛里時,中間的空隙是比較大的,因為炮彈圓形,而且受到的壓力面積也比較大,承受的壓力則小,這導致炮彈射程有限,飛行也不穩定。
后世逐步改成圓椎形炮彈,炮彈越飛越遠,幾十上百公里都能打,就是這樣逐步發展來的。
趙與芮他們也是按照歷史的進展,先發明了木托炮彈。
即打造一個圓柱形的木托,樣式相當于后世炮彈的彈殼,但比較短。
前面是半月弧形,正好托住圓形的炮彈。
這樣的裝進炮膛后,非常貼合,密封性很好,發射藥爆炸后,承受的壓力面積小,壓力變大,動能自然變的更大,而且木托炮彈發射出去后,因為前頭重后頭輕,類似于羽毛球,使得彈道更加精確,重心很穩,射程變的更遠。
木托炮彈已經接近后世的炮彈,使準確度提升,射程變遠,趙與芮的火炮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現場炮手們打了幾炮,宋軍以前用來野戰的輕型火炮射程已經可以達到四百步以上,而千斤以上的中重炮,更能達到一千步左右。
看過現場的炮擊后,趙與芮當然也很滿意,但并不打算立刻就列裝。
此時進一步的改進又提上議程。
蒙軍是騎兵居多,步兵進攻還是少數,現在僅以燧發槍就能對付大量的步營進攻,而想在騎兵沖擊路上重創騎兵,那就得靠開彈,即能爆發的炮彈。
之前宋軍的火炮都是靠炮彈在落地的翻滾后造成更大的殺傷,這純屬得看運氣和臉。
而且在蒙古草原等地質較遠的地方,或下雨泥澤的時候,落地后的炮彈滾的也不遠。
“下一步,你們得研發可以落地后爆炸的炮彈。”趙與芮這時道。
四周工匠寧神靜聽。
明朝時就有了開彈,但那會質量極差。
當時的開彈有好幾個缺點,比如炮管直徑要比炮彈直徑大,發射藥被引爆后,會從“開彈”和炮管之間的縫隙里面噴出來,極容易引燃“開彈”暴露在外面的引信,導致提前爆炸。
其次當時的鑄造工藝不能一次性生產炮彈全殼,要一半一半的生產然后拼湊起來,這種殼子很脆弱,很容易被發射藥爆燃時摧毀,再者除了危險外,即使成功發射出去,因火藥配方等原因,威力也很小,所以“開彈”在那時候一直流行不起來,然后就慢慢被棄用了。
現在趙與芮有最好的火藥配方,爆炸威力是沒什么問題。
密封性和間隙也解決了,改成木托炮彈,不可能再提升引燃開彈在外面的引信,從而導致提前爆炸。
現在趙與芮他們要解決幾個問題,一是炮彈外殼,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
太厚了爆炸后,威力不大,太薄了可能沒出膛就先炸了。
然后就是引信的問題。
引信是相當重要的,因為炮兵要估算飛行時間,落地距離,然后引信燒到那個位置,落地后正好爆炸。
引信要是短了,飛到半空就炸了,那就是白白浪費。
引信要是長了,落地后還等會爆炸,給了對方避讓的時間。
這個原理就是和手榴彈差不多的原理,那么歷史上是怎么解決的呢
歷史上的木管引信炮彈,會在木管上面提前標好刻度,在發射時炮兵會根據距離的遠近估算炮彈飛行的時間,然后在對應刻度上挖出一個孔能夠接觸炮彈內部的火藥,再然后把木管引信插入炮彈內。
木管上面的刻度是根據炮彈發射距離來標刻的,都是經過大量實驗匯總計算出來的。打個比方燃燒十秒鐘的時間內,你能飛六公里;那么炮彈要飛三公里,就用五秒鐘,15公里就是兩秒半,就這樣提前在木管上標好刻度,所以能控制炮彈在設定的距離中及時爆炸。
雖然趙與芮確實不懂這些,只知道木管引信炮彈的大概原理,但把原理講了之后,工匠們就會朝這個方向研發,無非多點時間去實驗驗證。
“這玩意搞不好容易提前爆炸,也容易炸膛,你們試驗時一定要小心。”
“最后靠火藥量和燃燒時間,就能確定引信的長短和攻擊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