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壽庚瞪著眼睛看著太平洋,比多少個大宋加起來還大,一時間腦子里也是有點慌的。
“這邊我們叫美洲,上面的叫北美洲,下面的叫南美洲,巴西就在這里,屬于南美。”
“從我們大宋出發,到南美洲這會通常有兩條路線,一是直接從東海進入太平洋,橫跨整個太平洋,整個路程約四萬里不到,但肯定先到秘魯或哥倫比亞等南美西海岸國家,然后登陸,走陸路去巴西。”
趙與芮說的太快,一下子把后世幾個國家都報了出來。
聽的蒲壽庚一愣一愣,也沒聽清楚,但趙與芮一邊說一邊用手在劃,他還是能看懂的。
從大宋出海,先進東海,然后進入太平洋,橫渡整個太平洋后就到了南美的西海岸。
但巴西在東面,所以又得橫跨整個西大陸,從陸路到東邊。
“這條路程極遠,僅海路就有近四萬里,中間有大段時間沒有補給,在這個時代是相當困難。”
當然,他還可以先到北美,然后沿美國和墨西哥海岸尋找補給,再去南美,但這樣要超過四萬里,且無論怎么走,最后都得走陸路去巴西,因為這會巴拿馬運河還沒開通。
趙與芮說這個時代,蒲壽庚肯定沒聽懂意思,但他毫不猶豫的道“幾乎不可能。”
蒲壽庚接著又道“補給還是小事,難的是海上的天氣和風暴,這才是大問題。”
沒有補給,就意味著遇到風暴時,沒有避風的港灣。
前面說過,大宋這會,已經有巨舟可以在海上生存一年之久。
史載泉州廣州造的海舶木蘭舟“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柂長數丈,一舟數百人,中積一年糧,豢豕釀酒其中,置死生于度外。又大食國更越西海,至木蘭皮國,則其舟又加大矣。一舟容千人,舟上有機杼市井,或不遇便風,則數年而后達,非甚巨舟,不可至也。”
這會的船,有的能在船上放一年的糧。
按趙與芮四萬里的路程來說,也用不了一年,所以蒲壽庚認為,補給不是大問題,泉州廣州造的木蘭船,就能在船上放一年的糧,這種船,他們蒲家也有。
海上最難的還是天氣和風暴,還有迷路。
“那就走第二條線,你家在泉州,第二條線或許更加容易。”
趙與芮又指向左下方。
從泉州出發,先到占城,再到馬六甲,再從馬六甲穿過,去非洲,經好望角后,從非洲穿越大西洋,直接到巴西沿海登陸。
這條路線全長約三萬三千里左右,但趙與芮不知道具體數據,肯定是比前面那條短。
這條路的好處是,從泉州到一直到馬六甲,到處都可以補給,也是相當成熟的路線,蒲壽庚家族和泉州一帶的商人很多人都跑過,之前那邊的商人大部份也都是走這條路。
這條路的難點是幾乎所有人都沒有去過非洲,所以他們在過了馬六甲后,有的會沿著波斯大食那邊的海岸線接著跑,有的會在印渡洋里瞎跑,只要遇到風暴什么的,大部份就危險了。
趙與芮也沒在公文里仔細和天下百姓說如何跑。
現在蒲壽庚到了他面前,他可以解釋的很清楚。
“你從馬六甲出來后,為安全起見,不要橫渡印渡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