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后眾人回到泉州,譚聰他們第一次看到了海舶木蘭舟。
蒲壽庚家的海舶木蘭舟購自十幾年前,趙與芮還沒有登基時,已經算是比較老久。
整船能載六七百人,結構堅固,他在波斯灣航行時,因船體太大,只能泊于今依朗南部曼特河口的士拉夫港,貨物須換小船才能向西航至幼發拉底河口。
由于搭乘木蘭舟安全,許多到中國的阿拉伯商人寧肯囤貨等待此舶轉送,回國時則常乘木蘭舟至南印度,而后換乘阿拉伯木船。
但現在他也有缺點,逆風非常慢,所以想橫跨大西洋,必須得加三角帆。
蒲壽庚一面向泉州市舶司定購最新的尖底三千料大海船,同時讓其幫忙改造他的木蘭舟。
泉州市舶司也根據皇帝的旨意,優先將最新打造出來的新海船賣給蒲壽庚兩艘。
蒲壽庚的船隊就三艘船,兩艘新船,一艘老的木蘭舟。
歷史上蒲壽庚家僮數千,但這回肯定沒有數千,他也沒打算帶這么多人。
船上人越多,耗糧越大。
木蘭舟他只帶一百人,另兩艘三千料海外,除了三十多名水手外,另外帶了二十多人。
同時他根據皇帝建議,在船上允許帶上家屬女人,另外沒有家屬女人的,他想辦法買了十幾個女人帶上船。
三艘船加起來,共男子一百十二,女人八十六,兩百人左右。
對于他的大船來說,人帶少了,帶貨量就可以增加,他不需要帶貨物,那就是帶足夠多的淡水和糧食,還有土豆,黃豆,茶葉,菜干。
出發前十幾天,蒲壽庚天天帶著譚聰他們研究路線,按皇帝趙與芮的建議,前面三分之二的行程相當安全,可以沿著海岸線走,后世鄭和七次下西洋,都是沿著海岸線走的,所以基本不會出現什么問題。
難的是最后從非洲橫渡大西洋到美洲,這段時間最窄的七八千里,最寬的有一萬多里。
此時全世界除了大宋帶有三角帆,縱橫帆齊全的多桅兩帆尖底船外,其余的國家的船想橫渡非常難,一是速度不夠快,二是難以抗巨大的風浪。
在大宋尖底兩帆船出來之前,最快的海船在順風時時速也就在八里到十里之間。
這一萬多里全順風,就得開近兩個月。
一旦遇到逆風,搞不好開半年都看不到有陸地。
可以說除了能裝一年糧食的木蘭舟外,其他船到了這邊只有死路一條。
但木蘭舟又是出名的慢,蒲壽庚若是不改裝上面桅帆,全順風估計也得開三四個月,逆風估計得開一年。
這中間遇到幾個大暴風大暴雨的,那就真的很危險了。
所以蒲壽庚得盡量減少橫渡大西洋的時間,這段時間越快越好,得算著時間,在順風時間多數時通過。
他也是想了很多辦法,木蘭舟太慢,但負重大,可以帶大量食物,其他船快,但負重遠遠不如木蘭舟。
為了解決木蘭舟太慢的弱點,他請朝廷官辦船廠幫其改造成多桅雙帆,然后消減了一些不必要的部件,減少船體本身的重,用增加物貨來增加全重,同樣可以保持穩定性。
他還在木蘭舟上加了勾索,橫渡大西洋時,打算把三艘船連在一起。
由前面比較快的船在前面拉動,一旦遇到暴風天氣,可以視情況來決定斷來斷繩索。
因為有時候在風暴中,你抱成一團比較安全,但有時候在風暴中不能抱團,會一起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