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時回來打破謙州,打通東西兩部蒙古的聯絡。
兩人爭論了一番,蒙哥最后站在綽兒馬罕那邊。
他們一致認為,以前蒙軍從來不缺補給,都是在敵國行軍,現在在自己國內行軍,卻嚴重缺少補給。
宋軍大肆殺降,草原上幾百上千里的看不到一個族民,他們想繞道回去,必須要走三千多里,如果要去山西,起碼有四五千里以上。
這二十多萬大軍就算一人雙馬,每匹馬上裝滿了補給,想安全走完這四千多里也不容易。
他們已長途跋涉了上萬里,是到了需要休整的時候了。
此時蒙軍中贊城東歸的只有少數,所有人都只想找個地方休整下,他們實在都沒什么力氣了。
從西面走了一萬多里,打了兩波都還是敗仗,再強大的機器人也受不了,貴由沒辦法,只能妥協。
二月上旬,綽兒馬罕的人馬歷經辛苦,終于在阿爾泰山脈附近和察合臺、闊端軍匯合,兩軍超過三十萬。
蒙軍兵強馬壯,但人馬眾多,補給就是個大問題。
阿爾泰山區附近是原拔都領地,宋軍因為太遠沒有過來橫掃,當地還是有不少牧民在牧守,但蒙軍實在太多了,近三十萬大軍,超過六十萬的戰馬在這里,每天的吃喝就是個天文數字。
察合臺一面多次派人去招五六千里外的拔都東歸,一面四處征集糧草,同時進行休整,盤算著和宋軍如何決戰的事情。
西去的哨騎毫無音迅,到三月下旬才回來第一波哨騎,說拔都身體不好,正在養病。
察合臺大怒,決定親自去趟伏爾佳河,力勸拔都東歸。
蒙軍五六十萬都被宋軍切斷在西面,東面窩闊臺的日子可不好過。
元貞八年一月初,大宋山東濟南。
濟南在寶慶年間回到大宋,趙與芮把濟南先為為山東都司、制置使司駐地之后,做為省會城市,經過十幾年發展,當地越來越繁華。
山東之地脫離大宋上百年,原本百姓們對宋廷的認同感是很低的。
但趙與芮有老祖宗的宣傳法寶在手,宋廷得到山東后,主打宣傳發動,加上趙與芮先后兩次,給山東全境免稅十年,一下子得到了當地民心。
山東在元貞六年才開始收農業稅,這時的百姓經過朝廷十幾年經營,歸屬感已經比較強,生活也比以前富足,還是比較能接受的。
今天一大早,山東制置使吳潛帶著一波人匆匆出城,往大清河去了。
去年三月,吳潛由工部侍郎出京任山東制置使。
元貞二年,皇帝趙與芮下決心治理黃河,吳潛當時是主要的負責人。
在吳潛、陳戴、汪綱等一眾大臣的意見下,趙與芮改治理黃河,為治理河道。
即重點不在黃河,而在天下所有河道,優先治理需要治理的,而不是像以前歷代皇帝那樣盲目治事,或出了問題再治理。
其實就是預防為主,鞏固加防,黃河和運河優先的原則。
吳潛他們前期了兩三年時間走遍全國主要河道,并沿途按皇帝要求設計運河,趙與芮要把大宋運河徹底疏通治理,達到甚至超過后世明清的地步。
但這些事趙與芮不是急著全面上馬,前期是勘察設計,做好預算為主,在少量急需鞏固的地方才會征發民夫和用俘虜來干,等大宋和蒙古的戰事平定之后,軍隊休養生息一段時間,他才會投入,到時可能用不了這么多軍隊,估計會遣派部份軍隊監督西征時得到的俘虜一起干這些重要工程。
從元貞二年到現在,近六年時間,朝廷投入到河道治理的人不到五萬人,規模比較小,也沒影響趙與芮到處開戰。
其中最近這兩年,主要就是治理濟南附近。
濟南附近在上古時代距離黃河河道比較遠,也不受什么影響,一直到周定王五年前602,黃河河道首先重大遷徙,有一段河道折向臨清附近,過德州東,沿著往滄州北最后入海,這樣一下子拉近了與濟南的距離。
這條河道一直到西漢武帝時都沒有變化,經歷了400多年,河床內淤泥積重,問題很多,從而開始影響濟南附近一帶。
本章完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